字号:

一个鄂东山村的脱贫故事:从“厌人垸”到“羡人垸”

一个鄂东山村的脱贫故事:从“厌人垸”到“羡人垸”

2020年01月14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一个鄂东山村的脱贫故事:从“厌人垸”到“羡人垸”
    湖北省人大代表徐志新讲述他与燕窝垸村的脱贫故事 张畅 摄

  中新网武汉1月14日电 题:一个鄂东山村的脱贫故事:从“厌人垸”到“羡人垸”

  记者 梁婷

  “离开大别山和回到大别山都是为了改变,离开是为了改变自己,回来是为了改变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改变其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湖北省两会首设“代表”通道,湖北省人大代表徐志新14日讲述他与燕窝垸村的脱贫故事。

  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村第一书记、生态农业观光公司董事长,透过徐志新的多重身份,骆驼坳镇燕窝垸村的脱贫路径也慢慢清晰展现在眼前。

  骆驼坳镇燕窝垸村是位于湖北大别山腹地罗田县南部的一个村庄。这里曾负债近百万元(人民币,下同)、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空壳村,被人称作“厌人垸”。

  徐志新探索的村企联建扶贫攻坚新模式,为这座山村注入活力。

  1988年,徐志新毕业后在罗田县司法局工作;2001年,他毅然“下海”当律师,并成为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在外打拼十余年,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一直是徐志新内心的牵挂。2010年底,他带着全部积蓄回到燕窝塆村,担任第一书记。

  关停小养鸡场、小采石场,改造排污系统,修复河道生态,改造旱厕,建沼气。徐志新通过村企联合办公,摸清村里的贫困户情况,制定扶贫规划。燕窝垸村把企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通过技能培训、吸收就业等方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安排就近就业。

  在徐志新带领下,燕窝塆村投资建成了600多亩的桂花冲、500多亩的采摘园和近千亩的茶梅园、盆景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康养服务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6年时间,昔日贫困村摇身变成宜居村庄,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如今,燕窝垸村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更成为3A级生态农业观光景区,成为“羡人垸”。

  2016年村企联建的燕儿谷公司获评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如今,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5010元,是10年前的10倍。

  燕窝垸村的脱贫振兴是湖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据湖北省两会期间召开的脱贫攻坚专题发布会披露,2019年该省92.5万人脱贫、800个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2.4%降至2019年底的0.14%。

  今年,湖北提出,将确保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徐志新认为,扶贫攻坚最重要的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注重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政策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扶户与扶村相结合,吸引更多市场主体下乡,能人回乡,城市人才入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

  游客进山难、优质的农产品出山难,这一现象引起徐志新的关注。在今年两会上,他呼吁做好顶层设计,便利山区交通,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红利。

  据悉,湖北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今年两会,《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将提请全体省人大代表进行审议和表决。(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