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云南村民拒绝脱贫 专家:扶“志”与扶“智”并重

云南村民拒绝脱贫 专家:扶“志”与扶“智”并重

2019年11月21日 20:5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云南村民拒绝脱贫戳中扶贫痛点 专家:扶“志”与扶“智”并重 

  中新网昆明11月21日电 (李鸿睿)近期,“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和“云南昭通一村民拒绝签字脱贫被通报”的新闻事件接连戳中扶贫痛点。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如何扶贫扶志,并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次引发公众讨论。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为确保到2020年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省正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但限于文化水平、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少部分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成为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曾在独龙江乡扶贫一线奋战两年多的龚婵娟,是一名脱贫攻坚战线的“老战士”。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她来到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马库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对于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这一课题,龚婵娟给出的答案是“鼓励为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独龙江乡位于滇藏交界的高山峡谷之中,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独龙族唯一的聚集地。曾经这里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当地民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2014年,随着一条贯通高黎贡山的隧道通车,一部分独龙族民众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打拼。

  龚婵娟所在的马库村,有集体经济收入,村里用这部分收入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给贫困户增加收入。龚婵娟说,起初,招聘启事贴出后,恰恰是那些走出大山,有一定眼界且勤劳能干的人来踊跃应聘,多数贫困户们却无动于衷。

  经过研讨,龚婵娟和同事们确定了一个原则:不是谁家最穷就把这个岗位给谁,也不是谁家最踊跃就把岗位给谁,而是综合考量应聘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引入一点小小的竞争机制,贫困户就能感觉到这份工作是他们凭借各自的努力挣来的,这份收入也拿得体面,成就感也就产生了,内生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2017年底,龚婵娟所在的马库村,在怒江州率先脱贫。

  2018年11月,李忠凯曾因公示照片头发花白,被网友称为“80后”白发干部,这也让大众第一次了解到一个基层干部的辛累。李忠凯曾表示,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民搬迁,二是脱贫攻坚。

  作为多年征战在基层脱贫攻坚战一线的“老战士”,李忠凯遇到过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2018年,李忠凯和同事们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看不上电视的问题,其中一户贫困户本身家里已经有一台电视,但是看到可以得到新电视,就主动要求添加一台。“我们只能反复做工作,最后让他慢慢转换思想”。

  李忠凯的经验是,首先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想问题,仔细分析群众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再根据政策教育引导、树立标杆引领作用,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脱贫动力。2019年4月,大姚县成功脱贫摘帽。

  2013年至2018年,云南省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1.7%下降到5.39%。在庞大的脱贫群体中,龚婵娟和李忠凯遇到的问题都不是个例,在今后的“后脱贫攻坚”时代依然会存在。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脱贫攻坚创新团队(云南民族大学扶贫开发研究院)负责人段钢认为,2020年实现所有的脱贫攻坚目标后,将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场“战役”——扶物、扶志、扶智。“物质贫困是表现,志气却是根本,智即教育水平和层次。”

  段钢表示,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战中,应该把扶“志”和扶“智”结合来,树立脱贫标杆,从“要我脱贫”真正变为“我要脱贫”,与此同时,还要补齐教育不足的短板,并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脱贫攻坚激励机制,“通过树典范、补教育、强激励等系列组合战术,待2020年实现所有既定目标,‘后脱贫攻坚’时代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完)

【编辑:白嘉懿】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