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一颗茵红李铺就一线扶贫路:浙江劳模带农民“川”越贫困

一颗茵红李铺就一线扶贫路:浙江劳模带农民“川”越贫困

2019年11月13日 1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一颗茵红李铺就一线扶贫路:浙江劳模带农民“川”越贫困
    王金良和万涡村村民黄天金一起查看茵红李树。供图

  中新网嘉兴11月13日电(见习记者 刘方齐 通讯员 杨颖慧)一年前,他重任在肩,远赴四川屏山,踏上农业扶贫之路;一年后,他主导的茵红李产业扶贫项目,使2500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脱贫……来自浙江嘉兴海盐县的王金良用一颗小小的茵红李,连接了海盐与屏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深厚情谊,也开辟了精准扶贫的新境界。

村民将采摘后的茵红李挑选包装。供图
村民将采摘后的茵红李挑选包装。供图

  2018年10月,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海盐县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来到屏山开展农业扶贫。海盐对口援建的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闭塞,农业人口29万,占全县人口的90%,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农业发展十分落后,如何能让当地农产品走出大山,赢得市场?

  一到屏山,王金良很快进入角色,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扎根基层,在短时间内为屏山茵红李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2019年屏山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供图
2019年屏山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供图

  为了尽快摸清情况,王金良展开高密度调研:大乘镇、富荣镇、锦屏镇、书楼镇、新市镇、新安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走访农户、村干部,与合作社社员座谈,在生产基地实地调查,请教农技人员及专家,参加各种座谈会、交流会、对接会和技术培训班,王金良掌握了屏山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茵红李去年严重滞销,全县平均每斤只卖1.7元,究其原因是种植户片面追求产量不重品质。”于是,王金良与屏山农技人员一起制定了《东西合作屏山县茵红李高标准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出要控制茵红李的目标产量,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通过品牌营销提升效益。

  在王金良和团队的推动下,茵红李产业被提升为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他还牵头制定了茵红李基地“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把“田间”当作“车间”,做到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分级包装。

王金良。供图
王金良。供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屏山县茵红李的品质显著提升,个头大、果形美、口感好,售价从每公斤3.4元卖到每公斤8元以上,种植户们都感到欣喜。

  初尝甜头,王金良并没有停下脚步。茵红李品质提升后,他又开始思考如何拓展市场。他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努力做到贫困地区产地产品与发达地区市场购买力优势的有效对接。

  王金良主导建立了“国有宇桂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产业链,积极对接长三角市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已与上海大型超市配送中心、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等客商签订产销合同。积极对接下,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和屏山精准农业公司合作成立了“嘉兴市海屏情农产品有限公司”,并在海盐县城开设“屏山名特优农产品海盐直销店”,专门销售屏山贫困地区农产品,消费扶贫。

  一颗茵红李折射的是一个造血型精准扶贫项目。“一亩李子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种植户们口中的“顺口溜”正是对王金良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的“点赞”。

  今年,屏山县6300亩的茵红李基地,项目实施后产出优质果1万吨,茵红李每公斤价格8.6元,平均每户收入5万元,种植茵红李的2500余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同时,基地带动该县茵红李提质增效,今年增收1.5亿元。

  茵红李项目对屏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成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将在海盐—屏山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背后的“功臣”王金良因充分发挥了劳模的先进示范引领作用,荣获宜宾市脱贫攻坚奖,受到了屏山县委、县政府表彰。(完)

【编辑:丁宝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