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提升效率保障人权 中国司法机关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提升效率保障人权 中国司法机关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2019年10月24日 21:5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提升效率保障人权 中国司法机关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中新社记者 张素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24日共同发布《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专家称,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可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诉讼效率,也是确保准确及时惩罚犯罪、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重要路径。

资料图:最高人民检察院。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李慧思 摄
资料图: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新社记者 李慧思 摄

  明确制度适用范围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在立法上得到确立。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其中,“认罪”是指法律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认罚”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愿意接受处罚。“认罚”考察的重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悔罪态度和悔罪表现,应当结合退赃退赔、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因素来考量。“从宽”处理既包括实体上从宽处罚,也包括程序上从简处理。

  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平均适用率为40.1%。最高检提出到今年年底将当月适用率提升至70%。

  “这是基于我国刑事案件结构和司法实践而提出的合理目标要求。”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国庆在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说,实践表明,提升适用率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提升当事人对最终结果的接受度带来积极影响。2019年1月至9月,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的案件,被告人上诉率为3.5%,检察机关抗诉率为0.24%。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沈亮说,当前,人民法院每年一审审结的刑事案件约130万件,案件总量呈上升态势。刑事案件呈现出严重暴力犯罪不断减少、轻罪案件大量上升的特点。目前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比例达到80%以上。

  《指导意见》明确,对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认罪认罚案件,要尽量依法从简从快从宽办理,探索相适应的处理原则和办案方式。

  沈亮认为,通过对认罪认罚案件分流处理,推进繁简分流,构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有序衔接的多层次诉讼体系,将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确保人民法院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的司法资源投入。

  2019年1月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占比33.5%,量刑建议法院采纳率81.6%。“量刑建议越具体,犯罪嫌疑人对结果的预期越明确,达成认罪认罚具结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判决的接受度也就越高。”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表示,检方继续努力提升量刑建议的精准度。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陈国庆说,实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配合司法机关及时查明犯罪事实,并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可供执行的规范和依据。

  沈亮强调,在具体案件中是否从宽以及从宽的幅度,要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认罪认罚的时间早晚、作用大小等因素综合考量,要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对于案情简单明了,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轻罪案件,对于初犯、偶犯、未成年犯,对民间矛盾引发的案件,要用足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在确保准确及时惩罚犯罪的同时,《指导意见》也明确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保障和被害方权益保障。比如,法律援助机构派驻值班律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法律帮助。中国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孙春英介绍,2018年,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咨询96万余人次,转交法律援助申请7万余件,参与办理认罪认罚从宽案件16.3万余件。司法部将进一步规范值班律师工作职责、权利义务、运行机制。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自愿的前提下认罪认罚,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关键。”苗生明说,检察机关将加强对侦查阶段认罪认罚自愿性、合法性的审查。

  《指导意见》亦强调,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应当同步开展认罪教育工作,但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认罪,不得作出具体的从宽承诺。(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