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海三江源核心区海拔4700米乡镇的变与不变

2019年08月24日 11: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中国70年)青海三江源核心区海拔4700米乡镇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青海格尔木8月24日电 题:青海三江源核心区海拔4700米乡镇的变与不变

  作者 李隽

  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生态移民村,65岁的更尕南杰正在悠闲地看电视。宽敞的小院内,停放着一辆电动代步车,屋内藏式风格的家具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

  1954年,更尕南杰出生于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这里是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草场面积有4.98万平方公里。

  谈起小时候,更尕南杰说:“那时候穷,我哥哥六七岁时被送到别人家当奴隶放牛羊,我跟着修公路的爸爸妈妈生活,(全家)一个月只有50斤炒面和两斤酥油,根本吃不饱。”

  12岁时,更尕南杰开始了放牧生活。1973年,他结婚。他回忆当时“生产队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到哪儿放牧都由不得自己,我们俩一个月也就七八十斤的青稞面,一年下来能吃饱穿暖就不错。”更尕南杰说,那时候听村里人讲,去西藏要骑马赶牛走3个多月才能到,一路上风餐露宿,能熬到拉萨就很满足了。

  直到1986年,更尕南杰第一次坐车去西藏,“坐着西藏运输公司的班车特别高兴,有认识的人买车票还能便宜一点。”

  不识字的更尕南杰靠自学能读会写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三江源地区生态开始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灾等情况导致当地牧民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2004年11月,中国官方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20余项措施,旨在全面恢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

  作为首批生态移民,长江源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陆续搬迁至40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市南郊移民定居点,当地政府为他们盖好房屋和学校,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

  “搬迁时我们都是自愿,大家知道是为了保护生态。”更尕南杰说,“国家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是为帮助我们恢复环境,现在的环境好多了,水清了,山绿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

  “原来我们住帐篷,睡草地,吃的简单重复。现在每天蔬菜、面食、酥油、糌粑样样都有,自来水、天然气、小汽车家家都有。”说起移民后的生活更尕南杰显得很满足。

  唐古拉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寿邦告诉记者,现在长江源区的生态逐渐变好了,搬下来的128户人家基本都是草原管护员,每年春夏秋季会回到山上进行草原巡护、捡拾垃圾等工作,除国家发给牧民的草原奖补,草原管护员每个月还可以领取1800元(人民币,下同)工资。据统计,截至2018年,长江源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4000元。

  在官方支持下,长江源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起学校、敬老院、垃圾填埋场,硬化村内水泥道路,铺设自来水和下水管网,家家通了天然气,建起长江源村汽车站。

  王寿邦说:“自2016年至今,各级政府先后向长江源村投资一亿多元,建设幼儿园、养老院、文化广场、体育娱乐设施等。目前,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养老保险参保率和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

  “现在村里人去西藏都开汽车,要不就是坐火车、飞机,去趟拉萨很快很方便。”更尕南杰说,村里年轻人们很多都在市里开店、打工,加上国家的各项奖补,日子非常好。

  记者采访期间,更尕南杰的老伴儿坐在按摩椅上,双眼微阖,伴随着轻微的诵经声,手中的转经轮一直在不停地旋转。(完)

【编辑:周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