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洱海治理:“最严治理令”下的一场全民“马拉松”

2019年06月09日 16: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洱海治理:“最严治理令”下的一场全民“马拉松”
    图为洱海滩地管理员在打捞水草、杂物。 刘冉阳 摄

  中新网大理6月9日电 (记者 胡远航 张丹)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均为Ⅱ类。“但各项主要指标仍处于II类和III类的胶着期,稳定向好拐点仍未显现。”

图为整治后的双廊镇。 刘冉阳 摄
图为整治后的双廊镇。 刘冉阳 摄

  伴随着旅游业和农业衍生出的复杂利益关系,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艰难平衡,昭示着这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洱海治理“马拉松”,长路漫漫,任重道远。

  “摇摆”的洱海水质

  洱海不是海,它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从空中俯瞰,这片高原水域仿佛一轮新月静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湖边517个村庄星罗棋布,86万人口生活于此,每年还有数千万游客络绎前来。

图为经藻水分离站处理后的水重新流入洱海。 刘冉阳 摄
图为经藻水分离站处理后的水重新流入洱海。 刘冉阳 摄

  这里,曾是古代云南政权的核心,自古水源充足、农业发达。这里,“风花雪月”美景千年不败,不断吸引外人前来寻找“诗与远方”。但长期以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让洱海遭受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20多年前的1996年,洱海首次全面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骤跌。这让世居海边的白族人震惊之余也深感痛心。当地随即通过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实施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等一系列措施,抢救洱海。但多年来,洱海水质始终在Ⅱ-Ⅲ类间波动,呈现出尴尬的“钟摆现象”。

图为整治后的才村。 刘冉阳 摄
图为整治后的才村。 刘冉阳 摄

  2014年-2016年,洱海Ⅲ类水月数开始持续增长,从5个月增加至7个月,再度引发担忧。这一次,人们将目光转向流域内井喷的客栈民宿。

  有数据表明,2012年,大理州接待游客数为1847.28万人次。这个数据到了2017年已经升至4222万人次。到2017年3月,洱海129公里湖岸线上有各色客栈民宿超过2000家。每逢节假日,却一房难求。外来投资者和游客仍源源不断地涌向洱海。

  在此背景下,云南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大理迎来史上最严厉的洱海治理令:2000余家客栈餐饮被全部关停,洱海湖边被全面禁种大蒜,1806户民居被陆续拆除……

图为双廊街头。 刘冉阳 摄
图为双廊街头。 刘冉阳 摄

  “最严治理令”下的“环保阵痛”

  “不得不承认,在洱海流域的发展中,我们对空间的规划和管控是滞后的,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压力非常大。这一次,我们希望‘人进湖退’的现象不再发生。”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水质改善提升工作组副组长吕兴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此番最严治理,组建由国内一流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和专家咨询体系,建成洱海监控预警系统一期,在科学治湖精准治理上取得新成效;同时在构建流域截污治污体系、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资料显示,为抢救洱海,大理在2年内构建覆盖整个洱海流域的环湖截污新体系,包含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35座分散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461.6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拆除建筑面积64.8万平方米;减少蒜种植面积10.18万亩;彻底关停57家非煤矿山和55家水洗砂厂;并构建覆盖2840名五级河湖长的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

  实施抢救性保护治理后,2018年,洱海水质有7个月达到Ⅱ类,为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同时,湖内水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6月初,记者走访大理时发现,在环湖截污体系的作用下,洱海水质较往年明显清澈不少。海西临湖的房子已被拆除干净,露出久违的湖岸线。环湖的才村、双廊等地大部分客栈餐厅也都恢复营业。不过,前所未有的“休克式疗法”带来的阵痛远远没有消除。

  行走双廊、才村等地,昔日游人如织的景象,已消失不见,连带着大理古城都出现“冷象”。整个洱海仿佛恢复十年前的平静。

  “现在双廊等地的游客不足以前的五分之一,大家需要在阵痛中经历重生。”大理市客栈协会会长李海忠称,回过头来看,500余家客栈民宿被拆除,是大家为曾经的无序过度开发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三营镇,是有名的大蒜之乡,大蒜种植有数十年的历史。如今,为保护洱海,这里已全面禁种大蒜。

  “大蒜喜水喜肥,一亩下来光复合肥就要施上100公斤。污染大不大?答案其实我们都知道。”三营镇四下队农民朱冬生告诉记者,种大蒜好的时候他们家一年可收入十多万元(人民币,下同)。但为了守住洱海,大家只能是做出牺牲。

图为三营镇农民在施肥。 刘冉阳 摄
图为三营镇农民在施肥。 刘冉阳 摄

  破解治理难题,需要全民长跑

  “其实,高原湖泊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累积型、输入型污染双重叠加的洱海治理更是难上加难。”吕兴菊说,洱海治理单水质改善,就要破解流域水环境承载压力大、生态修复能力弱、清水入湖总量不足、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流域的空间管控、转型发展更是任重道远。

  有专家也指出,“洱海保护,远不是运动式的治理可以奏效。它将是个漫长的、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修正、进步的过程。”

  大理州州长杨健3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洱海治理成效归功于老百姓。他提出,洱海治理除了科学治湖、依法治湖外,全民治湖才是基础。

  事实上,在洱海保护战中,无论是靠海而居的村民、客栈经营者还是当地政府,都付出巨大代价。在此代价之下,洱海水质向好,全民治污的格局也正在形成。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2018年底在督促检查洱海保护治理时指出,洱海污染是多年高增长积累的环境问题。要坚持规划引导,全面加强流域空间管控;要科学治理、多管齐下;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云南下决心走出一条跳出洱海发展大理的新路子,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和‘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今年3月,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全国两会“云南开放日”上表示,云南将全力推动洱海流域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革命性的转变,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发展,将洱海流域建设成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现代产业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区。

  作为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海东-宾川新区建设正朝着既是城区、也是景区的生态宜居新城方向加紧建设。

  如今,在大理,从媒体到村民,从投资商到游客,对洱海水质的变化和洱海污染的监督都十分关心。4月,一车主将一辆奥迪车违规开进洱海洗车,被人拍照举报。随后,大理市洱海管理局介入调查,当事人被处罚款2000元,引发广泛关注。

  人们的生活理念正在改变,客栈经营者和农民也在“长跑”中探索转型路径。

  在最新一轮洱海治理中,重庆老板聂孔明的客栈被拆除。彼时,他曾发誓再也不来大理了。但在贵州、成都、泰国等地转了一圈后,聂孔明又回到了大理。其在苍山脚下新开的客栈已于2个月前开始营业。

  “大理民宿作为中国最大体量的民宿群,拥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发展氛围和根基。更何况,洱海的水质确实越来越好了。”聂孔明说,“这次虽然没有海景房,但大家可以有更好的小院和更好的服务体验。”

  为开辟新的经济来源,朱冬生在自家农田开始试种莴笋等作物。当地政府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行水稻-蚕豆、水稻-油菜、烤烟-大荚豌等成功的轮作模式,并引入一批知名企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计划于2020年打造出“洱海绿色食品牌”区域公共品牌。

  “20多年前,我带头试种大蒜时,也没想到会成功。如今,重头来过也没什么好怕的。”世代为农、但有新观念的朱冬生说。(完)

【编辑:张楷欣】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