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利益捍卫者史久镛:“学法报国”初心不改

2019年01月16日 09: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改革人物志)国家利益捍卫者史久镛:“学法报国”初心不改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国家利益捍卫者史久镛:“学法报国”初心不改

  作者 黄钰钦

  从远赴海外求学到毅然归国,从外交部法律顾问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工作组成员,从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到首位中国籍院长,年逾九旬的史久镛见证了中国由饱受内忧外患到逐步融入世界的不凡历程。作为国际法学界专家,他始终坚守着“学法报国”的人生信条,在外交领域坚定捍卫国家利益。

  20世纪80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香港的自身地位以及在声明中如何表述香港回归,成为对中国国际法学者的重大考验。英国主张表述为“放弃”涉及香港问题的《南京条约》等三个条约,但中国坚决反对,认为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均是非法、无效的。

  “在毫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如何对待不平等条约的无效性和非法性成为谈判中的重大考验。”史久镛说。

  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谈判,中英联合声明最终未提及不平等条约,而是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并采用中方坚持的“交还”而非“放弃”的表述方式。

  “‘交还’意味着香港是英国从中国拿去的,现在要还回来。这说明香港从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我们的胜利。另外,如何对待不平等条约,香港的回归也提供了开创性和历史性案例。”谈及此时,史久镛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微笑。

  香港回归后是继续留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内,还是暂时退出、待大陆“复关”“入世”后一同加入,亦考验史久镛的专业智慧与抗压能力。

  史久镛撰写《香港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万字长文,力陈应使香港先以自身名义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意见,他提出,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如果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出口到别国所承担的高关税将导致其在市场中完全丧失竞争力。

  然而,史久镛的观点在当时却被部分人视为“卖国”,甚至有人当面对他说:“你要知道,李鸿章的外交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重压之下,史久镛依然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还不是市场经济,外贸改革刚刚开始,我们最终能改革到什么地步,各界心里都没有底。谈判之复杂艰巨可以预见,没有10年谈不下来。”最终,最高决策层采纳史久镛的意见,决定香港以单独关税区身份留在关贸总协定内。

  回想起这段经历,史久镛至今仍有后怕,“香港经济命脉就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如果当初没能留在总协定内,进口无关税,出口高关税,后果不堪设想。”香港此后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紊乱,也更谈不上繁荣稳定。

  2003年,77岁的史久镛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成为首位担任院长的中国籍法官。被提交至国际法院的案子,均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领土主权等国家核心利益。法官需要阅读大量材料,工作繁重。史久镛回忆说,每天从法院回家,在吃饭之前都要在床上躺二十分钟休息调整。在担任院长期间,他参与审理了多达16宗案件,创下历史纪录。

  2010年,史久镛从国际法院卸任之际,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他“致力发挥国际法院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领域的角色”,工作“令人钦佩”。

  如今,耄耋之年的史久镛思考最多的是对年轻一代国际法工作者的培养。

  他建议,重大国际法问题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国际法学者参加讨论,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培养人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史久镛如今仍时常手拿放大镜,一字一句地研读数千页的材料,逐句逐段地审核文稿,“学法报国”仍旧初心不改。(完)

【编辑:罗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