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嫦娥四号月背全球首秀 中国航天科工20余项技术产品助力

2019年01月12日 15: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嫦娥四号:探索月之背面 “嫦娥”打卡奔月路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嫦娥四号月背全球首秀 中国航天科工20余项技术产品助力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护航嫦娥四号速度变化控制、γ关机敏感器让嫦娥四号翩然着陆月背、连接解锁机构保障嫦娥四号两器分离、宇航特种电机助力玉兔二号月球车一展身手……

  记者12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获悉,该集团所属12家单位研制提供的20余项技术产品,为嫦娥四号实施的人类首次月背探测各个阶段提供保障支撑,为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护航嫦娥四号速度变化控制

  嫦娥四号的漫长奔月旅行中,要经过多次加速变轨后才能最终抵达月球,由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一路保驾护航,平稳地完成嫦娥四号的速度变化控制,保障了落月任务圆满完成。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主要承担地月转移变轨控制、环月轨道保持控制和动力下降三大阶段测量整器飞行的加速度,从而控制整器的速度变化,以实现精确的变轨控制和平稳、准确的着陆控制。

  据了解,针对嫦娥四号任务特点,中国航天科工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项目研制团队采用新型设计方案,并为核心器件加速度计打造全新的配套电路,大幅提高产品可靠性,并通过大量开创性设计,使产品在成本、体积、重量、功耗方面更具优势。

  γ关机敏感器:让“嫦娥”翩然落月

  在嫦娥四号备受瞩目的月球背面软着陆全球首秀中,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γ关机敏感器肩负的任务,就是让“嫦娥”以优美姿态翩然落月。

  据介绍,当嫦娥四号从环月飞行阶段转到月面着陆工作阶段时,通过开启发动机,控制自身向月球缓慢下降,落月过程开始后,嫦娥四号探测器底部的γ关机敏感器便实时测量嫦娥四号与月面的距离。当γ关机敏感器探测到距月面数米高度时,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控和姿控发动机,这个关机指令是实现嫦娥落月的关键动作,随着发动机反推力撤离,探测器就在月球引力作用下以自由落体方式着陆月球。

  本次嫦娥四号任务中,γ关机敏感器在近月环境下精确测距、精准控制,一次成功,有效保障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连接解锁机构:保障两器精准分离

  嫦娥四号着陆器月背着陆后,在车体连接解锁机构的作用下,与着陆器相连的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将实施分离动作,巡视器按自主轨道顺利滑向月球表面,进行巡视。

  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连接解锁机构能否在既定时间按时解锁,是嫦娥四号实现两器分离的关键。本次任务中,连接解锁机构正常解锁,嫦娥四号实现两器精准分离,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在此之前,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连接解锁机构也已在嫦娥三号、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中获得成功应用。

  “量身定制”两种电机:赋予月球车敏捷身手

  与嫦娥四号着陆器分离后,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面,如何让它在月背复杂多坑的环境里完成避障、越障、爬坡等动作,灵活开展巡视勘察工作,也是本次月背探测一项关键任务。

  为此,中国航天科工为嫦娥四号的月球车“量身定制”了两种电机:一是用于车轮驱动和转向驱动的电动机,让月球车行动自如;二是用于机械臂分系统关节驱动的电动机,让月球车机械臂灵活有力。

  多年来,中国航天科工致力于宇航特种电机的技术研究和能力建设,不断从长寿命、小型化、可靠性、兼容性等方面突破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电机质量,2008年研制成功的月球车用驱动电机在历时5年迭代成长后,于2013年随嫦娥三号完成首次太空任务。

  据了解,嫦娥四号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自动测控设备在发射阶段还完成运载火箭测量、远距离测试-发控等任务,其承研承制的声表面波器件、晶体元器件、蓄电池组、连接器、继电器、金属软管、紧固件等产品均展现出良好性能,为嫦娥四号任务全过程支撑保障发挥出重要作用。(完)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