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十年改变一座城 改革开放引领杭州质变

2018年12月31日 2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四十年改变一座城改革开放引领杭州质变
    浙江杭州。

  中新网杭州12月31日电(柴燕菲 王逸飞)40年,历史一瞬,但足以改变一座城,譬如杭州。

  从国内生产总值仅28.4亿元,到去年增至12000亿元;从“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到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国际化名城;从“离上海不远的旅游城市”到中国数字经济高地、全球电子商务之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一路变迁。

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从“破烂的杭州”到“还湖于民”

  “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是尼克松和西哈努克访问杭州时留下的印象。它曾刺痛杭州,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杭州的改革与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发展方向错位,西湖景观功能萎缩。20世纪80年代初,在环湖公路圈内的280余公顷区域面积中,有80多公顷被工厂、部队、机关等单位和居民占用,建筑零乱破旧。

  1983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拆墙”,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和时任杭州市长钟伯熙在各种场合呼吁:拆旧还绿,还湖于民。1984年,杭州市政府组建“环湖绿地动迁领导小组”,开始大规模地拆房还绿,建设环湖绿地。

  西湖周边的住家和单位大多有来头,“还湖于民”被看作在“太岁”头上动土。厉德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曾回忆:“我这个人认准的事,向来是软硬不吃,为此没少得罪人。我自有我的‘后台’和底气——这个工程从一开始就大得民心,这是为市民游客、为子孙后代做好事,民意所向。”

  这是改革初心,改革魄力。杭州用十余年时间,拆除旧房58100平方米,打通环湖绿地3000平方米,建设公共绿地23.6万平方米。后建设起许多人们熟悉的环湖景点。

  本世纪初,杭州又逆势而动,拆掉西湖围墙,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带来第三产业乃至城市格局的大提升。

  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曾表示:杭州旅游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免费。西湖景区的免费开放,并不是亏本买卖。西湖今后申遗成功,也绝对不会收费。

  问诊“破烂城市”的另一重点在“旧城改造”,难点在于资金。上世纪90年代初,杭州城建维护费一年只有三亿元左右,仅庆春路改造就需要六亿元,别的事都不干,半条街都修不了。

  原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回忆,在旧城改造序幕——庆春路改造时,他在某会议上说主要是引进外资来改造旧城。一位老同志听后连讲带骂地说了一通反对言论。坐在李金明旁边的另一位老同志接着说:“李书记,我是党员,我听到这些话都感到脸红。你也是党员,你还是杭州市的书记,你脸红不脸红?”

  “这是件好事,过去办不了的事,现在能办了,原来破破烂烂的城市可以改造了,这怎么会脸红啊!这符合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旧城改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搞起来很困难。我们用市场经济思路来筹措资金,相对就容易了。”李金明答。

  两年后该工程完工,许多人看到这条路的变化后,也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观念。

  以改革打破坛坛罐罐,以改革冲破传统观念。改革,让杭州之所以成为了今日杭州。

杭州钱塘江沿岸。 王刚 摄
杭州钱塘江沿岸。 王刚 摄

  钱塘江时代:改革启梦改革筑梦

  40年,改革思维与勇气改变着杭州的颜值气质,更带来着城市格局的提升。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便是改革为杭州绘下的蓝图。

  20世纪90年代初,城区面积只有400多平方公里是困扰杭州发展的突出问题,被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

  杭州围绕西湖发展,城区密度仅次于上海。该市市委市政府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确定城市走向要沿江、跨江、向东走,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改革之可贵,总是于抉择与舍弃中彰显。彼时,杭州在城市总体规划方向上进行调整,高标准开展钱江新城规划设计等同时,也果断拆除了发展障碍。

  “在新城市中心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这里有一个热电厂正在开工建设。其规模很大,2500多根桩已经打下去了,设备也早已订好了。如果它建成投产,整个钱江新城建设,或者城市走向钱塘江时代就成了句空话。”原杭州市长仇保兴回忆。

  他说:“当时上级决定项目‘继续上’,但我认为这件事情非争取不可,因为这是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我找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和副主任张国宝。曾培炎说‘我支持你们’。我回来后主动对这件事情作了调整,停工程、谈赔偿等。这件事情是我在杭州所有重大决策中做得最好,对长期发展最有利的一件事。”

  涉及城市未来走向的顶层设计改革,绝非一蹴而就。2017年,“后峰会、前亚运”阶段的杭州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步伐再次提速。

  当下,杭州以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为中心的城市新核心拔地而起,奥体博览城与亚运村蓄势待发,多个重点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拥江发展”一派新气象。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公开表示,拥江发展是彰显杭州城市特色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拓展杭州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之都和美丽中国样本的实际行动,是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有力推手。

  以改革谋发展空间,以改革为城市启梦筑梦。望钱江,杭州以改革开路,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对改革步伐的坚持,更体现着“功成不必在我”的改革精神。

  “不按套路出牌”的杭州“套路”

  改革领航杭州质变,表现于城市宏观发展方向,也表现于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方方面面。

  有人曾将杭州的崛起形容为“不按套路出了三张牌”。除西湖免门票外,另外“两张牌”分别是“互联网时代没有按当时主流做法发展重化工、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和金融”,以及“把互联网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

  “不按套路出牌”,成就了不一样的杭州。“不按套路出牌”,也正是杭州所擅长的“套路”——它深谙改革之道,精于改革创新。

  通过“打开西湖”等,杭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6成,产业结构迅速优化;通过前瞻性的改革意识、宽容的改革环境,杭州借互联网实现了弯道超车,培育出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等产业风生水起,数字经济连续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通过深耕移动互联,杭州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移动办事之城,该市从市民需求侧角度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市民在手机App上动动手指,153项政务、便民服务就能随时可办;通过一系列人才制度改革,该市人才净流入率高居全国首位……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当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排头兵,杭州市委提出全面推进“六大行动”。其中改革攻坚位列其中。该市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最多跑一次”改革这一“牛鼻子”,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国企国资、产权制度等改革。

  10月,杭州又提出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用更高的自我挑战,诠释着其对“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的深刻理解。

  “要树立‘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周江勇的公开表态,也体现着杭州在新起点上继续改革开路的决心。

  以改革积蓄独特韵味,以改革焕发别样精彩。这是杭州40年发展之大成,更是其“世界名城”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支撑。(完)

【编辑:于晓】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