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举办系列活动纪念宋庆龄诞辰125周年

2018年11月16日 1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上海举办系列活动纪念宋庆龄诞辰125周年
    《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在沪首发。 供图 摄

  中新网上海11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今年是宋庆龄诞辰125周年。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沪上相关机构团体16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纪念宋庆龄同志诞辰125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展览现场。 许婧 摄
展览现场。 许婧 摄

  当天,《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正式发布,《海上琼英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开幕。

  孙中山、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位标杆性伟人,与上海有着深厚渊源,在上海留下了许多重要历史足迹。这些史迹承载着两位伟人的光辉形象、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变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有魅力,既是展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象征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要符号。这些史迹同时也是重要的爱国统战教育基地,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据介绍,《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图》在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49处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孙中山宋庆龄在沪期间生活、工作和最后安息的故居、旧居、工作机构、重要活动场所和墓地等史迹。49处史迹被分为“故居和墓地”“工作机构”和“重要活动场所”三类,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分类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展览现场。 许婧 摄
展览现场。 许婧 摄

  为了增强人们探寻史迹的兴趣,除了编制孙中山宋庆龄在沪史迹整体分布图,又以黄浦、长宁等7个行政区域手绘地图的形式,让这些史迹点生动活泼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更为直观地引导人们来探寻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革命遗迹,了解孙中山宋庆龄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知晓上海这片土地上的光荣历史。

  宋庆龄是上海的女儿,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海上琼英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主题中的“琼英”取自宋庆龄的印章,是她的曾用名,“国之瑰宝”则是周恩来总理对她的赞誉。

图为展出的部分展品。 供图 摄
图为展出的部分展品。 供图 摄

  本次展览是全国首个以“宋庆龄与上海”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共展出展品350余件,其中文物200余件,历史照片和资料150余幅。展陈的文物等级高、品类多、数量大,有30余件文物系首度公开展出。展览围绕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轨迹展开叙事,通过精选的宋庆龄历史照片、信函文稿、著作宣言、主办报刊、藏书唱片、衣物首饰、生活家居用品等珍贵文物,辅以宋庆龄原声讲话、国务活动视频、人物访谈口述视频、寓所场景复原等,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了上海对她人生的深远影响。展览共设3个展区,分别为:“成长在上海”“奋斗在上海”“永远在上海”,依次讲述了宋氏家族在上海孕育而生,宋庆龄在上海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以及宋庆龄极具海派特色的生活习惯,体现了她伟大光荣的一生根植于江南文化、彰显于海派文化、奉献于红色文化,是这三种文化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人格典范。

  此外,展览还另设有“宋庆龄在上海印迹”地图、“宋庆龄在上海大事记”两个独立板块和观影区。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持续至2019年1月6日结束。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同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召开“追寻孙宋史迹留存城市记忆——孙中山宋庆龄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孙中山宋庆龄留存在上海的史迹来研究他们与上海的关系,探讨他们在上海的历史活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如何做好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的保护和利用;探讨如何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中突出孙中山宋庆龄革命史迹的地位和作用。

图为展出的宋庆龄部分化妆品。 供图 摄
图为展出的宋庆龄部分化妆品。 供图 摄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姜义华做主旨发言。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廖大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段炼、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原处长李孔三、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原馆长孙娟娟等专家学者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吴景平做学术总结。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说,上海宋庆龄研究会要加强对孙中山宋庆龄上海史迹地的研究、保护、宣传;要挖掘宋庆龄创办并领导的机构的历史宝藏;要推进孙中山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地标;要做好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中长期规划;要以开放的胸怀构建多层面合作机制。(完)

【编辑:刘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