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估显示青海三江源生态建设区环境明显好转(图)

2018年04月16日 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评估显示青海三江源生态建设区环境明显好转(图)
    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植物。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中新网西宁4月16日电 (记者 张添福)2014年开始,中国官方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总投资超百亿元人民币。中新网记者16日获悉,二期工程中期评估显示,三江源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得以进一步筑牢。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

  为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2005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羚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羚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二期工程中期评估,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评估显示,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约2个百分点,各类草地草层厚度、覆盖度和产草量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地区草原鼠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危害,草畜矛盾趋缓,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遏制,严重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明显。

  同时,三江源地区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样地生物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整合先进监测手段,实现了三江源地区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采集,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巴颜喀拉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图为青海三江源区域的巴颜喀拉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通过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技能培训以及退牧还草、草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红利溢出效应日益明显。

  此外,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由原来的“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为持续深入推进三江源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在科学规划、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资源整合、科技支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探索形成了黑土滩综合治理、牧草补播及草种组合搭配技术、“杨树深栽”技术、“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模式和技术,为全面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完)

【编辑:孙静波】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