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中国修宪:与时俱进是要旨所在

2018年03月08日 2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王晨作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来源:央视网

  【2018全国两会】(两会综述)专家解读中国修宪:与时俱进是要旨所在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2018年全国两会,宪法修改备受关注。此间专家学者称,时隔14年中国重启修宪,与时俱进是要旨所在。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在就宪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指出,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1982年至今,全国人大已对宪法进行四次修改,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宪法总要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每一次修改都使宪法更加完善,这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廉希圣对中新社记者说,同时,宪法要很好发挥作用,就要结合中国实际,也就是“接地气”。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宪法应与不断变动发展的社会现实尽量保持一致,不能有太大时滞,“否则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容易出现问题。”

  在宪法修正案(草案)中,收入了中共近年来重大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制度创新内容。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均有体现。

  这些修改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宪法保障。

  例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差,意蕴深远”,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帆说,法治建设是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动态整体建设,将其写入宪法,将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飞跃。

  “改革”一词在草案中也多有提及。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在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改革”一词的加入,体现了中国高层对改革的高度重视,既如王晨所说“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也为下一步改革做出重要法治安排和宪法保障。中国高层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将改革上升到宪法层面,必将为过“深水区”、啃“硬骨头”提供坚实支撑。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修宪加入“改革”的表述,无疑也是在释放继续深化改革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还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并写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宪法被视为一国的最高行动纲领。在外界对中国能否规避“修昔底德陷阱”心存担忧时,“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是中国给全世界的一颗“定心丸”。

  “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定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表示,用宪法对今后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予以确认和固定,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也是宪法本身的与时俱进。

  “可以预期,宪法修正案(草案)通过后,修宪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将进一步释放。”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律师协会会长尚伦生说。(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夏宾 曾鼐 郑莹莹)

【编辑:李雨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