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防震减灾“一带一路”合作的现状与未来——访中国地震专家

2017年10月02日 19: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防震减灾“一带一路”合作的现状与未来——访中国地震专家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全球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部分国家恰恰位于两大地震带。中国在“一带一路”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展望?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地震专家。

5月8日,2015四川防震减灾综合演练在该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和沐川县境内举行,这是四川在“5?12”汶川地震七周年和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第三次举行大规模防震减灾综合实战演练。图为校园演练学生在地震中的紧急疏散转移和救援。刘忠俊 摄
资料图:校园演练学生在地震中的紧急疏散转移和救援。刘忠俊 摄

  危机:“一带一路”的“震动模式”

  “欧亚地震带横穿‘一带一路’区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副司长王满达向记者展示的“一带一路”沿线地震震中分布图,王满达注意到,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震减灾基础能力薄弱,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弱、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低、应急救援能力差。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大幅增加,地震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现状:防震减灾合作的四大举措

  作为世界上少数设有专门从事防震减灾机构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41个国家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签订22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

  王满达说,中国开展“一带一路”防震减灾合作表现在四大举措:

  首先是援建或合建地震监测台网。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由3100多个台站组成的地震综合观测台网,基于这些经验,中国为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建设了24个地震台站及5个数据中心。今年启动的“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系统”等项目,预计新增45个境外地震台站。

  其次是推进震灾防御工作服务重大工程建设,例如为中缅油气管线、斯里兰卡科伦坡电视塔、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柬埔寨达岱水电站等12个战略项目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

  第三是提供地震人道主义救援及应急能力建设援助。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亚洲第二支经过联合国认证的重型救援队,先后赴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西兰、尼泊尔等国实施地震救援行动,成功搜救出5名幸存者,并为近5万名灾民提供医疗救助。中方还为来自新加坡、蒙古国、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的124名救援队员提供应急救援培训。

  第四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技合作。其中,通过实施中蒙远东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项目,为蒙古国编制首份地震目录和蒙古地区地震区划图。

  展望:四大科学计划打造新平台

  “地震观测仅是了解防震减灾基本背景的手段,我们还需要深化防范灾害的认识和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丽说。

  王满达认为开展防震减灾合作还需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性不足、领军人才不多、大科学计划不强等难题。

  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公布了“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中国还计划在今年发射自主研制的多载荷、高精度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王满达表示欢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进来,引进量子通信、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一带一路”区域防震减灾科技合作计划。(完)

【编辑:陈海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