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2017年07月17日 2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南京7月17日电 题:“炸”出一“甲子”——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中新社记者 张素

  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不知不觉间已与火炸药相伴逾一“甲子”。近日他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讲述60年间的“火炸药人生”。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彼时东北三省已被日军占领,在日伪政权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屈辱记忆。他在心里埋下“救国图存”的种子。

  195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王泽山选择了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去的火炸药专业。他回忆报考原因时说:“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是国家需要的,都需要有人去做”。

  火药曾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近代以来,中国的火炸药技术却落后于世。“离开火炸药,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王泽山说。

  生于战火年代,目睹家园沦陷,王泽山深知“强我国防”的重要性。学成以后,他毅然投身科研并许下誓言:“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必须走在前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外界只是看到荣誉接踵而来,却不知个中艰辛。团队成员堵平说,在王泽山的脑海里没有“星期几”,也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实验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有一次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靶场做实验,室外温度约为零下27摄氏度,低到试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罢工’了。”堵平说,但年近八旬的王泽山与团队年轻人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旁人看来,王泽山并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耄耋老人。他追赶潮流,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会用手机App订购火车票。“他的思维和状态很年轻,我们几乎没有感觉他已80多岁。”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席占稳说。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弟子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我更加明白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深深懂得重要科技领域的优势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筹码。”王泽山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正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完)

【编辑:周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