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匮乏 催生中国翻译教育新模式

2017年04月15日 2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4月15日电 (记者 许婧)随着中国积极推进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与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社会各行业的国际合作与海外拓展的展开,催生了可观的翻译市场,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的小语种翻译和高端翻译的翻译质量与传播效果提出了新要求。

  15日,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7年年会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与会的近500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深入探讨了大数据时代MTI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

  “翻译人才,从根本看是应能促进国家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的发展”,参加年会的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将中国文化和语言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尽管中国目前215个院校有翻译硕士授予点,但能够满足“一带一路”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化的职业翻译人才及语言服务人才仍十分缺乏。

  黄友义特别指出,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才刚刚起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60多年来首次提出的一个涉及60多个国家的国际合作倡议,让沿线国家民众知晓“一带一路”内涵和意义,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懂得当地语言的翻译人才。

  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琳看来,“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融通中外话语的意识与顺应意识,交际翻译的思维方式与国际视野,注重培养翻译新概念和新术语的能力;同时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翻译教学资料库与评价系统,并对学习者的翻译进行科学评价;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与职业惯习等。

  事实上,上海已有高校为对接“一带一路”启动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推行“多语种+”战略,探索培养出小语种加通用语言组合的译员。以波斯语本科为例,要求专业学生除了能精通汉语、波斯语外,还需熟练掌握英语。

  同济大学则采用滚动式模块化培养模式,打造“翻译+专业”特色,将建筑、传媒、法律、典籍等同济四类优势专业与翻译硕士课程相结合,作为学生的专业领域主攻方向。

  “当下中国确实迎来了翻译的好时代”,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吴赟称,培养翻译人才的最大挑战,是专业实力强、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不足,面对“一带一路”给翻译市场带来的契机,除了将持续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同时应注重培养翻译项目管理能力、机器辅助翻译能力以及中译外的翻译能力。(完)

【编辑:叶攀】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