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送别102岁张腾霄

2017年03月07日 2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 题:中国人民大学送别102岁张腾霄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一个月前的2月7日,102岁的张腾霄悄然离世。3月7日,他生前工作过的中国人民大学用追思会的方式怀念这位曾经的老领导、老教师。

  “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做遗体告别,不送八宝山。”早早立下的这份遗嘱让张腾霄走得有些冷清。但他襟怀坦荡、无私奉献、为人正派、爱才惜才等优良品质,为他赢得了好口碑,也感动了很多后来人。

  张腾霄从1938年起,先后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1950年10月,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张腾霄先后担任该校的教务部副部长、研究部副部长。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张腾霄兼任班主任。1961-1970年,1978-1979年,张腾霄两度担任该校哲学系主任,曾讲授《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列主义原著。1983年担任该校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为人大复校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傅西路说,老书记的一生有三大突出贡献——第一是对人大哲学系的发展运筹谋划,第二是为人大复校殚精竭虑,第三是协助教育部原常务副部长董纯才编写了《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这本书。

  张腾霄曾说,“高等学校的学风问题,是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郑文林的记忆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腾霄关于“又红又专”的讲话影响了人大一代年轻学者,他要求大家提高业务,苦读书,讲好课,能写出有见解的论文、著作。方立天、张立文、方克立、郑杭生等都受此鼓舞,在那个年代得以专心学问,成为日后的大家。

  张腾霄的爱才惜才让许多人至今感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绍孟还记得,1973年初还是年轻教师的他一家三代住在13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张腾霄得知情况后表示可以让其先住到自己家里。上世纪60年代初,哲学系留校工作不久的另一位青年教师得了肝炎,张腾霄也主动请他住到自己家里养病。

  尽管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力,不论在校期间还是退居二线后,张腾霄在个人待遇方面从来没有提过要求。相关部门曾找他谈话,希望他填写表格办理相关手续以便落实较高的副部级待遇,被他拒绝了。

  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大学建成了十几幢宿舍楼,不少教职工搬进了新居。张腾霄当时一家三世同堂,十分拥挤。学校曾几次为他安排住房,他总是说:“先让住房更困难的同志们住吧!我再等等。”

  多位人大教师谈到了老领导的“让房”往事,到临终前他还惦记让儿子归还“借”学校的房子,让许多人动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记得特别清楚,2月17日,张腾霄的家属主动到学校资产处办理了周转房的退房手续,这一天距离老领导离去只有十天。家人的无私和自律,让人非常敬服。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也去过张腾霄的家。“他穿着中山装、布底鞋,坐着的躺椅已经油光光的了,用塑料绳子加固着。但他很坦然。他说刚进城的时候,国家真是穷,真是处处都需要钱,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就跟国家伸手要钱。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国家、个人完全是一体的。我们国家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发展,跟当年这样一群老人的心胸是分不开的。”(完)

【编辑:王诗尧】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