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过后:“我们的工作站在新起点上”

2014年12月14日 14: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南京12月14日电 题: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过后:“我们的工作站在新起点上”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由于在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办大规模和平集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3日闭馆一天,众多悼唁者14日来此参观。

  当日一早,纪念馆门口“1213”字牌的花坛中还留有民众13日放上的黄菊,花束中插着国旗,一些纸条上写着“和平之舟”。纪念馆提前半小时开馆,密密麻麻的参观者举着祭奠条幅、花圈,在入口处安静等待,有序入馆。

  夏淑琴老人来参加14日的各界人士座谈会。在13日的国家公祭仪式上,这位85岁的老婆婆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搀扶着,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此刻,老人感慨:“我这么大岁数,还能做什么呢?就是用我亲身经历(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永远存在的,任何人抹杀不了。”

  “南京大屠杀受害者,不仅仅是南京人,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在座谈会上说,其主要受害群体——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中,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当时在南京从事人道救援工作的美国、德国人士均遭到日军生命威胁,美国教师魏特琳难以承受满目疮痍之重,罹患忧郁症自杀……

  张生表示,当年目击南京大屠杀的五位外国记者,英国、美国、德国外交官,参加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西方侨民,都可以为历史作证。他们从各个角度记录,形成了庞大的证据链,使南京大屠杀史实成为世界人民关于战争记忆的一部分。

  公祭日活动虽告一段落,但为公祭日各项安排忙碌了半年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我们的工作站在新的起点上。”

  他告诉记者,在15.8万件馆藏基础上,纪念馆将增扩宏观历史层面的证言、证物、史料。但这还不够,挖掘家族史、受难史等个性化、微观层面是未来工作重点方向。纪念馆第三期扩容工程预计于明年9月建成。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等工作正在进行。

  仅14日上午,就有近4万人进馆参观。纪念馆特延长开馆时间。

  “这是民意的表达,也给予我们鼓舞和动力。”朱成山说。(完)

>相关新闻:

  •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