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评中美联合声明:为气候领域合作树立新里程碑

2014年11月13日 18: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彭大伟 李晓喻)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邹骥领衔的专家团队13日发表评论指出,《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中美气候领域合作乃至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结构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1月12日,中美两国共同在北京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到,中美两国元首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声明宣布,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针对中美达成气候变化合作的双边协议,邹骥等中国气候专家对此表示欢迎,并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两国政府和政治家的智慧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了实在的、新鲜的内容,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前景,也预期将给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正能量。

  邹骥等专家在这篇评论中指出,中美联合声明主要具有四大意义:

  首先,两国正式在最高决策层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低碳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它既是积极的,也考虑了各种制约和现实可行性,降低了欲速则不达的风险”。

  其次,在全球治理领域树立了合作担当、承担起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新范例。它必将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给达成2015年巴黎协议带来推动力和良好的势头,将对各国增强互信、重塑对联合国多边机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再次,在双边关系上,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找到了新的共同利益基础和合作领域。相较两国在其他一些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更多共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可能给双边关系带来的积极因素更多。

  最后,务实合作的领域与前景得到了拓展。双边声明在气候变化领域和低碳发展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合作前景,为原有的机制(联合工作组,战略经济对话等)注入了新的合作势头和内容,也为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完全有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新主题、新概念、新线索、新亮点。

  评论同时指出,在落实《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过程中,两国将面临两项基本挑战:

  一方面,两国各自落实自己的目标,任重路远,至少面临目标数值较高、美国国内政治等挑战。评论指出,从对美国最近5年排放水平驱动因素的实证解析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全经济范围内的能效提高已经大体上驱动美国走上了低碳发展的轨道,但提速的潜力很大,其此次宣布的目标是留有余地的,是不是能将其减排潜力发挥到极致则有待观察。

  对于中国而言,从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走势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是大势所趋,但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涉及的种种问题,都要有精心的顶层设计和稳妥的过渡保障措施。在持续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在未来巨额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如何不形成新的高碳锁定效应,也是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如何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最大限度实现中美合作带来的正能量,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促进,也将考验人们在发展、创新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智慧和视野。

  为此,评论强调,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问题,涉及最大时空尺度的全球公共财富管理,离不开多边的全球治理结构。中美同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都是多边体制的利益相关者,身处多边框架之中。双边合作只有在公约原则的基础上,才可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国的合作只有在贡献于实现公约原则的情况下,才会“得道多助”,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做出巨大贡献的可能。

  评论指出,如何处理大国贡献与小国的广泛参与及国际民主的关系,在未来既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全球治理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发展全球气候治理不容回避的政策实践问题。在发展与美国合作的时候,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战略定位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互信问题、与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关系的问题,都需要全面而审慎地布局。

  展望未来,评论指出,一个由大国发挥突出作用、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又保证无论国家大小、贫富都可以广泛参与、其关注受到尊重的全球气候治理结构的构造,必将日益成为中、美重要的合作领域并将被长久的纳入政策对话议程。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交流窗口,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制定、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合作提供决策支撑。(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