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撕开完美假象:美媒吁美国正视种族灭绝“幽灵”

撕开完美假象:美媒吁美国正视种族灭绝“幽灵”

2021年10月12日 1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揭开美国“印第安人寄宿学校”黑暗历史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10月12日电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在“土著人日”刊文呼吁,美国应正视对土著居民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撕开“完美美国”的假象。拒绝驱除历史上的种族灭绝“恶魔”,只会让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付出巨大代价。而且,对美国来说,当他们自己拒绝“照镜子”时,又怎么可以轻易地批评别人?

  美国政府日前宣布,10月11日为“土著人日”,以取代“哥伦布日”。但美媒指出,面对印第安土著遭遇的那段种族灭绝史,美国可以做得更多。正如加拿大正在清算其种族灭绝的殖民历史一样,美国也必须如此。

    当地时间7月26日,印第安人仲夏歌舞庆典在纽约市皇后区农场博物馆举行,来自美国不同地域的印第安人以歌舞和服饰与纽约民众分享印第安文明。<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廖攀 摄
    当地时间2019年7月26日,印第安人仲夏歌舞庆典在纽约市皇后区农场博物馆举行,来自美国不同地域的印第安人以歌舞和服饰与纽约民众分享印第安文明。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文章称,数月前,加拿大多地寄宿学校旧址发现了数百座没有标记的坟墓,从而揭开了该国对土著居民实施种族灭绝的黑历史。但强迫土著儿童上寄宿学校,并不是加拿大独有的做法。美国也有一段由政府批准的长期而黑暗的虐待土著的历史。在19世纪和20世纪期间,美国各地有超过3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土著寄宿学校。

资料图:美国印第安土著儿童老照片。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
资料图:美国印第安土著儿童老照片。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

  美国内政部在新闻稿中已承认,“印第安寄宿学校的目的,是将土著儿童从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强制迁移到遥远的居住设施,在那里,他们的印第安土著、阿拉斯加土著和夏威夷土著的身份、语言以及信仰都被强行压制。”

  150多年来,数十万印第安土著儿童被从他们的社区带走。从1869年到20世纪70年代,大量印第安土著儿童曾被送入这类寄宿学校,或者在寄宿期间死亡。

  美媒称,虽然美国这些政策是19世纪殖民国家的典型政策,但它们完全违反了1948年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因此符合国际法中种族灭绝的法定定义。至少美国不仅在道义上,而且在法律上,都要对针对本国土著的种族灭绝罪行负责。

展出的铜塑作品。崔小英 摄
资料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铜塑美国西部1850—1925”展的铜塑作品。崔小英 摄

  但是,美媒指出,让美国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却是一项充满政治风险的任务。

  从奴隶制的历史和遗产,到邦联纪念碑,几乎所有对美国历史进行客观审视的呼吁,都受到了挑战,其中最强烈的挑战来自保守派。他们更喜欢美国“完美的假象”,而不是一个“经常与理想相去甚远的国家”的现实。

  实际上,美国拒绝诚实面对过去,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去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关注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历史,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仍然给他们带来负担,尤其是对今天的非裔美国人而言。

  奇怪的是,当谈到针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历史时,美国人却没有类似的顿悟。美国原住民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被边缘化,除非原住民数百年来被压迫剥削的这段历史,像奴隶制历史一样,被恰当地挖掘出来,在公共政治话语中得到反思,并被公众内化。否则,美国原住民将继续处于边缘化和被压迫状态。

  从国际上看,不承认种族灭绝历史,也会让美国付出惨痛代价。 二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是建立在道德领导的基础之上。这不仅仅是靠胜利者的“花言巧语”:二战后,美国赢得强大的盟友网络,将其推向全球霸权地位,部分原因也在于华盛顿被视为一股“向善的力量”。

  但在伊拉克战争、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在“阿拉伯之春”中的失败以及特朗普担任总统时,没有哪个国家仍然相信美国的道德权威和领导力。其他国家可能仍然尊重美国原始的军事力量,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已经显示出这种力量的局限性。

  美媒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利益将得到保护和增强的唯一途径是,世界再次将华盛顿视为一股向善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如果继续拒绝驱除自己历史上的种族灭绝“恶魔”,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美媒评论称,对美国来说,当他们自己拒绝“照镜子”时,又怎么可以轻易地批评别人的“反人类罪行”?殊不知,他们的罪行早已被其他人从镜中,看得清楚透彻。

  美媒表示,美国政府应该尽早开启关于原住民历史的全国性对话,努力消除困扰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幽灵”。(完)

【编辑:孔庆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