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外媒:美国针对中国“脱钩”政策在欧洲遇阻

外媒:美国针对中国“脱钩”政策在欧洲遇阻

2021年06月11日 17:2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6月11日电 9日起,美国总统拜登首次以总统身份出访欧洲,将先后出席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还将飞往日内瓦,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外媒称,中国议题将成为拜登访欧过程中,各类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过,分析指出,美国针对中国的“脱钩政策”,总是会在欧洲遭到许多阻力,可能遭遇困境。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资料图:美国总统拜登。

  【美对华政策在欧遇阻?】

  德国《商报》近日发布一篇题为《拜登欧洲之行是为了完成中国使命》的文章写道:“对美国来说,已发展成高科技国家的中国,才是美国主要的对手。因此,此次拜登欧洲之行的目的,就是要敦促欧洲盟友推行欧美共同的‘对华战略’。”

  不过,文章指出,美国针对中国的“脱钩”政策,总是会在欧洲遭到许多阻力:一方面,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大国对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很难在对华政策方面,“发出共同的声音”。

  《纽约时报》分析称,欧洲人并不将中国视为华盛顿那样的“同行竞争对手”,在贸易和能源方面,欧洲对中国和俄罗斯的依赖程度,仍高于美国。

  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兴格认为,欧洲人缺乏所谓“中国战略”这一事实,令华盛顿“越来越感到沮丧”。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法国研究中心主任尤里·卢宾斯基在接受俄卫星通讯社采访时也指出,美国总统动员欧洲支持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威胁”的企图,可能遭遇困境。

  “双方将寻找共识基础,欧洲人将有意维系与中国贸易的某些好处。而且,总体上,他们在亚太地区并未卷入与中国的对抗之中。”他说:“要知道,欧洲人在坚守自己的战略利益。其实质在于,和中国构建平等务实和积极发展经济关系的领域。”

  近日,美欧两家智库联合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也给拜登“泼了冷水”。调查显示,拜登就职以来,“德国人和法国人对美国国际影响力的看法,没有改变”。德国《焦点》周刊指出,“美欧已经回不到过去”。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李洋 摄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欧洲领导人先后表态】

  实际上,欧洲领导人已做出了明确表态。路透社在6月11日的报道中称,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我们在印太战略方面的方针,是不与任何人结盟。在这个问题上,我为法国、也希望为欧洲倡导的方针是:不要成为中国的附庸,也不要与美国结盟。”

  外媒此前分析称,马克龙几度公开批评“北约脑死亡”,并希望欧洲走一条外交自主的道路,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

  此外,在与拜登举行峰会前夕,欧盟两位主要领导人之一——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就欧盟为与中国达成中欧投资协定所作的努力,“进行了辩护”。

  米歇尔表示,他个人坚信,中欧投资协定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米歇尔称,“我们想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过去几年,我们决定为(中国)进入我们的单一市场提供便利。”

当地时间6月10日,出访欧洲的美国总统拜登与英国首相约翰逊会晤。
当地时间6月10日,出访欧洲的美国总统拜登与英国首相约翰逊会晤。

  【拜登欧洲行仍有指向性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张昕在接受俄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分析称,“拜登的此次欧洲之行会使美欧达成怎样的新共识,可能也会影响下一步中美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态势。”

  “毫无疑问,拜登访欧是希望能够与欧洲的领导人在一些层面进一步明确立场,包括与欧洲一些比较重要的国家之间,达成共同的政治策略和价值观层面的基本理念。”

  其进一步分析称,“不过,在具体的政策领域之间,比如在欧洲和欧亚地区的安全态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美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又将如何体现在操作层面?美国愿意为这些政策领域提供多少直接的资源和支持?这些可能都将是拜登欧洲之行的重要议题。”

  张昕表示,这些重要的议题跟政策领域所产生的最终结果,都有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都值得仔细关注。

【编辑:孟湘君】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