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新华侨报:日韩历史牌局催发新的政治智慧

2019年01月11日 1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韩国大法院判决日本企业赔偿二战时期强征的韩国劳工来源:福建东南高清

  中新网1月11日电 近日,《日本新华侨报》发表署名蒋丰的文章称,2018年、2019年岁末年初,日韩两国之间的“历史牌局”因强征劳工案问题而出现新变化。文章认为,解决日韩之间的历史问题,需要寻求新的政治智慧。日本政府应不断反省侵略历史,真心实意推进历史和解、国家和解、民族和解,采取更加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以“强硬”去回击。

  文章称,2018年结束的前一天,韩国最高法院针对二战时期被强征到日本的4名原韩国劳工的索赔案做出宣判,要求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向每位原告支付赔偿金1亿韩元。据悉,这是韩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做出要求日本企业赔偿战时被强征劳工的判决。

  对于一直以来强调日韩两国已经通过1965年邦交正常化之际签约“完全并且最终解决”了劳工问题的日本政府来说,这无异是当头一棒。紧接着,2019年1月8日,韩国大邱地方法院浦项分支机构又做出判决,扣押被告也就是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在韩国的部分资产。对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现出恼羞成怒,高调反弹。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岁末年初韩日两国之间这场“历史牌局”的新变化?文章认为,首先,此次是韩国最高法院的判决,有可能导致近年来并不顺畅的韩日关系持续走低,甚至降至日韩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点。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文章指出,长期以来,围绕着历史问题,韩日两国之间大多是在政府、在野党、民间团体之间交涉解决。伴随着不同的时间、时机与节点,彼此互有进退,各有所得。坦率地说,也都是朝着解决的方向在努力。

  但是,这次韩国最高法院以判决的方式进行“司法介入”,就让“历史牌局”发生了变化,打牌对手都不得不寻找新牌。在这个新牌没有甩出来以前,两国关系很有可能从“低”降“谷”,由“冷”向“冰”。

  文章称,解决历史问题,同样需要大局观,需要政治智慧。但是,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是平稳和谐的,有时候会有相当猛烈的碰撞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出现。

  这是一个摩擦与磨合并存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向历史和解所不可缺少的过程。从目前来看,日本政府期望通过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来解决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它直接破坏韩日两国的核心价值与体制——司法独立,韩国不可能因为日本的“双重价值观”而让步。

  文章指出,韩国最高法院的这次判决,对东亚乃至亚洲的地缘政治关系都会产生影响。谈到东亚和亚洲的地缘政治,从来都离不开历史问题,简明直了地说,就是离不开日本二战期间的对外侵略问题。

  日本应该深刻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某一届政权某一个协定就可以完全解决的。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需要相当时日去弥补。

  文章认为,如今,日本政府总是说有的邻国在打“历史牌”,而忽视了恰恰是日本以往的政府在二战期间通过自身的侵略行动“授人以牌”,让这些国家至今有“牌”可打。

  因此,日本政府今天应该看到这种历史的传承性,不断地反省侵略历史,不断地真心实意推进历史和解、国家和解、民族和解,而不是遇到对方出“历史牌”的时候,就立刻想抓到“小猫”或者“大猫”,强烈地反弹对方。

资料图:2014年7月27日,日本神奈川县在相模湖交流中心举行追悼会,悼念二战时期在修建相模湖水库中死难的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劳工。
资料图:2014年7月27日,日本神奈川县在相模湖交流中心举行追悼会,悼念二战时期在修建相模湖水库中死难的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劳工。

  文章进一步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明镜高悬,总比无镜可鉴要好。强制征用乃至抢夺压榨劳工的事情,并非仅仅存在于韩日两国历史之间,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上同样也发生过。日本政府担心韩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会对中国的司法机构也产生影响。

  应该说,这种未雨绸缪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有了这种担心以后,日本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解决方法,寻求新的政治智慧,而不是以“强硬”去回击。

  文章最后指出,历史问题是日本与东亚关系中永远不可回避的内容。历史问题不是日本与东亚关系中的全部内容。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经过伤口愈合、破绽、再愈合的过程,同时还需要有一个能够和平发展的重要的国际环境。

  文章称,有人总以战后欧洲和解为例,指望亚洲走欧洲之路。但亚洲自有地域、文化、传统的特征,战后“和解之路”一定会走,但最后一定是具有“亚洲特色”的。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