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环境治理“样板城”北九州见闻(组图)

2016年03月22日 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东京3月22日电(记者 王健)77岁的日本北九州市民熊井一博至今清晰记得,大约半个世纪前他所供职的工厂前一片暗红色“死海”的惊人情形。

  熊井当年在这里的新日铁所属钢铁企业担任码头管理之职。他回忆道,当时城里所有的工业和生活废水都不加处理直接往海里排放。

  而令作为一名环保活动志愿者的丰田老人至今印象深刻的,则是当年她洗涤晾晒衣物时的烦恼:刚刚晾出去的衣物,不一会儿就沾满黑色粉尘。

“氢气城”实验区一侧,留存着建于1901年的日本首座炼钢高炉设施。 王健 摄
“氢气城”实验区一侧,留存着建于1901年的日本首座炼钢高炉设施。 王健 摄

  依凭着位于海陆交通要冲,以及坐拥煤炭和石灰矿源的天然优势,北九州地区在1901年便出现了日本最早的炼钢高炉,二战前其钢铁生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并成为日本四大工业带之一。在战后日本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这里的污染和治污过程,都成为“范本”式的存在。

  在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中薗哲馆长提起,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北九州市上空常年飘满各种颜色的烟雾,被形容为“七彩烟”。起初人们对此情景颇有浪漫观感,乃至称其为“彩虹”,认为这象征着产业发达,生活幸福。然而随之发生的日益严峻的污染现实,逐渐打破了这一想象。

  随着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地不得不一度关闭小学。受到严重污染的海湾内,甚至大肠杆菌都无法存活。海湾附近地区1965年的月降尘量高达上百吨,成为日本工业污染最严重区域。市内主河道因综合污染而散发恶臭。数以千计的居民患上哮喘。北九州被列为“公害聚集区”。

  北九州市发力治理环境污染,始于1970年。据当地人士介绍,发力治污的关键契机,竟始于家庭妇女自发组织的“妇人会”。她们向大学研究人员讨教专业调查方法,并执着地搜取各种实际数据和证据,藉此向政府和企业部门提出交涉和具体治理建议。这一现象被视为北九州治污的独特切入点。

中薗馆长介绍北九州市当年污染惊人的“死海”情形。 王健 摄
中薗馆长介绍北九州市当年污染惊人的“死海”情形。 王健 摄

  一位当地环保活动志愿者向记者强调,北九州治理环境获成的一大特点,在于市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的相互理解与协调,共同制定对策,努力推进,不相互推诿指责。因此,尽管这里一直没有发生有关环境问题的司法诉讼,但治理进程依然十分有效。

  现如今的北九州市山清水澈空气正常,早已不见当年惨烈污染景象。这里的重整环境过程,也早已获海内外广泛称道。然而在北九州市,有关环境问题的动作仍在持续。除了各种有效监测手段依然常备不懈,民间环保宣传与教育活动更趋活跃外,引人瞩目的还在于北九州在环保领域试图“先行一步”的各类新型“实证”项目。

  在北九州市的东田地区,至今矗立着建于1901年的日本首座炼钢高炉设施群,向外来者强调其作为日本近代产业重要发祥地的存在。而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在这块区域内,一个被称为“氢气城”的试验项目,已悄然进行了多年。

  北九州市环境局“氢气社会创造课”课长田原温介绍说,该“氢气城”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尝试将工厂生产的氢气通过预先铺设的管道,引入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各处设置的燃料电池装置作为日常供能之用。这种社区联网规模的氢能源供能试验,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

  在其中的一排“氢燃料电池实证住宅”前,记者看到,这7间连体式住宅的后墙外,分别设置了7个比家用电冰箱稍大些的燃料电池箱,以及相关的分时电表等装置。据介绍,其电池储备量足够日常生活所需。而另一幢独立式的“节能屋”前,还备有氢能源汽车的停车位和电源导入口。田原课长告知,一台处于充满状态的氢能源小汽车,其输出电力可供该房屋大约6天的日常生活所需。这对于应对遭遇紧急灾害时的停电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藻类能源实验项目区域刚刚落成的40米藻类专业养殖池。 王健 摄
藻类能源实验项目区域刚刚落成的40米藻类专业养殖池。 王健 摄

  田原称,经过该项目前一阶段已告结束的“实证”过程,至少已验证其可以稳定并安全地进行日常氢能源输送供应和现场使用。待下一步经费到位后,还会进行新一轮的“实证”,可能会主要瞄准“降成本”的课题。因为按照现在这样的成本投入,还远未具备可供实际家庭应用的条件。这可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努力过程。

  在当地主营新能源综合研究开发的“电源开发株式会社”若松研究所内,正在持续进行的令一个“实证”项目更令人匪夷所思:尝试利用养殖藻类的提取物作为日常能源。

  这是一个着眼微生物能源的独特实验课题。据介绍,迄今全球发现的有可能规模产油的藻类微生物不超过10种,而该研究所便掌握其中的2种。自2013年启动该项目后,经前期的养殖技术和生产体系测试与评估,目前其养殖藻类的年产“绿油”量已达到1000升规模。这种“绿油”可望应用于普通燃料、特殊燃料,以及高附加值材料应用等广泛领域。自今年起,该项目进入基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验证阶段。预计年产油量可达3000升以上。而希望以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在各地着手实用化普及试验。

  实验人员取出一瓶已提取的“绿油”,其粘稠形态有些类似石油原油,黑色中透着微绿。打开瓶盖后透出的刺鼻气味则类似酒精。

北九州市“氢气城”实验社区内的“节能屋”一角。 王健 摄
北九州市“氢气城”实验社区内的“节能屋”一角。 王健 摄

  在目前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室外养殖空间内,排列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养殖槽。其中一个直径40米的硕大养殖槽刚刚完工,即将投入运作。据悉这些养殖槽的搅拌等机械所需能源,来自临近区域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

  主持此一研究项目的松本光史主任研究员告知,要让藻类能源成为实用能源,不仅需要确保其繁殖的稳定持续,更需要将成本大大降低才行。而这个过程可能会延续数十年。他称,在这里的研究人员看来,藻类生物能源项目就好像是一种农业生产,强调自然,不怕等待。

  在北九州市内,还随处可见其他各种鉴于环境考量的实用或实验项目,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循环热能设施,诸如小型加氢站、高效充电装置、屋顶绿化,以及借助智能综合手段,合理监控配置并节省现有能源的分电控制中心等等。而早已形成产业规模的生态工业园,更是颇具声势。

  北九州市市长北桥健治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北九州市经历的事情可以说明,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的保护、治理是能够共存的。他称,其实当年北九州市在决定投入巨资集中整治环境之前,也曾有过“环境与经济能否并存”的严重担忧,大约用了5年时间,才最终作出决断,并由此逐渐形成“双赢”效果。(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