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中期选举观察:政治极化或加深社会裂痕

2014年11月05日 0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4日,美国北卡罗莱纳,民众排队投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4日拉开帷幕,选民将选出36位参议员,435位众议员,还有50个州中的36位州长。  


 

视频:奥巴马:民主党或遭遇56年来选举最大惨败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1月5日电 题:美国中期选举观察:政治极化或加深社会裂痕

  记者 李雨昕 郭炘蔚

  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在唇枪舌剑中开始。借着选民对民主党不满的“东风”,共和党人看上去对参议院势在必得。不少选民期待,在共和党把控下的国会,能缓解华盛顿长久的政治僵局。

  但中期选举显然不是句号——手握否决权的总统奥巴马未来可能会更加与国会水火不容直至任期结束,难以避免地给美国社会带来更深的裂痕。

  四年前,民主党在中期选举惨败,失去63个众议院席位,将控制权拱手让给共和党,“扭曲的国会”由此诞生。“扭曲国会”耗尽了美国民众的耐心,国会效率低下,政府停摆更是让所有人怨声载道。

  过去四年,共和党与民主党分别掌控的众议院和参议院相互角力,国内移民与税务改革计划、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一直“卡”在国会未通过。奥巴马主推的医改,虽已立法,也一再遭众议院提议废止。两党的互相掣肘,还曾导致美国联邦政府停摆长达16天。

  过去的两届国会很可能是美国数十年来效率最低的国会,通过的法案不到300项。参众两院投票过程中,两党议员体现出鲜明的“党派意识”,只要有利民主党,共和党议员尤其是茶党议员必然反对,时间在两党无休止的“扯皮”中消耗。

  连奥巴马本人都自嘲地提到《纸牌屋》,说“我希望事情真能(像凯文•史派西在影片中饰演的众议员角色)那样无情而高效地推进”。

  不过,即便本次中期选举共和党夺下参议院、进而控制整个国会,美国的政治僵局也很难缓解,变化的只是两党角力的方式。未来,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可能将强行通过法案,但他们几乎不可能获得三分之二多数,因此奥巴马手中的否决权仍然能够发生作用。

  届时,他可能会像前任克林顿一样,一票否决国会法案,从而令华盛顿争斗陷入恶性循环。而由共和党掌控的国会两院,则可能拒绝支持奥巴马提名公职的人选。

  美国将进一步陷入“否决政治”吗?答案还不明确。但势同水火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仍旧南辕北辙,最保守的民主党人与最开明的共和党左翼之间不再存在任何交集。

  政坛的两极化,不可避免地激化美国社会的分裂,更令“温和的中间派”们沉默寡言。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3%“一贯保守”的美国人会在11月4日投票,在持“混合观点”的人中,只有25%的人关心此事。

  “沉默的大多数”成为尼克松时代的历史。如今,美国的政客们越来越依赖铁杆支持者,将极端的攻击甩在对手身上,做更多极端的事情以赢得支持。争论的逐渐激化进一步导致温和派的失声,社会离协商和妥协的轨道越来越远,陷入恶性循环。

  有分析指出,2000年总统选举之后,美国的政治极化渗透至普罗大众中。现在,几乎每一个共和党成员都称自己是保守的共和党成员,而每个民主党成员都自称是持自由派观点的民主党,并且只给自己的一方投票。

  最近,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三年级小学生,8岁的卡森•帕克给该州两名参议员候选人写信,询问他们为何在竞选广告中以恶毒的语言互相攻击。帕克说,看到这些充斥着负面信息的广告让她感到难过,也让人们无法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然而,在铁杆选民的眼中,不是“向异端妥协”的人,很可能比是“有能力”的人更加重要。

  如何摆脱美国目前的政治僵局?“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领导层,还需要修改关系到美国政治机构的法律法规。”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利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说,“美国可以实施一系列改革,来减少动用“否决票”的机会和简化决策程序。可以实施的改革,一是废除参议员的‘阻止表决权’,二是减少对常规立法的阻挠,第三是禁止通过不相干的修订案进行‘立法要挟’。”

  但在当前党派对立的氛围下,美国不可能接受这种建议。唯独可预见的是,奥巴马剩下的两年总统任期或将面临更多国会掣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党虽有分歧,但至少能相互尊重,聆听对方意见,甚至合作推动改革。为什么现在做不到?”74岁的共和党支持者伊乐斯的这番话,似乎是不少美国民众的疑问。(完)

【编辑:罗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