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宗风不磨意”——香港送别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年02月28日 2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饶宗颐先生辞世 短片忆大师治学之路  来源:央视网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电 题:“宗风不磨意”——香港送别国学大师饶宗颐

  中新社记者 杨喆

  巨星陨落,国学大师饶宗颐2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28日,公众致祭和追思送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内灵堂举行,供人们作最后的告别。

  各界致送的花圈满满排列于殡仪馆内外,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与敬意。主色白色灵堂内,台上铺满白花,在烛光下更显肃穆。容纳数百人的厅中,陆续有各界人士前往致祭,亲友压低啜泣的声音,不时以手帕拭去眼角的泪水。

  灵堂遗照两侧,挽联分别写有“宗风不磨意”“颐德自在心”,这源自饶宗颐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其中“不磨”正意指“不朽”。

  追思送别仪式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说,古人曾为“不朽”定下了三个标准:立德、立言、立功。饶公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他高尚的品德行谊,一直是学人楷模;其治学勤奋专注、不旁骛、不挂碍,因此成就颇多,论文逾千,专书过百;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明与世界诸文明的对话、互鉴、共融。

  这也着实贯穿了饶宗颐的一生,生于潮州的他从孩童时的秉承家学、饱览群书、自学成家,到不断触类旁通,钻研文、史、哲、艺各个范畴,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一直以来,学界、公众赠予其的赞誉无数,他始终不改初心,淡然处之。

  饶宗颐喜画荷花,笔下荷花自成一格,有“饶荷”之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在她看来,饶公与荷花,同样是君子的象征。饶公一生献身学术文化的不朽精神、谦逊敦厚的真挚品格、诚礼待人的高尚情操,正是君子的完美写照。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黄兰发说,饶宗颐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成就非凡;对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贡献显著;贡献国家和民族,品格高洁。他并表示,为失去这样一位文化大师而深感惋惜。

  90岁高龄的法国汉学家汪德迈上世纪60年代被派往香港大学学习,师从饶宗颐。他在追思会上坦言,自己一生中最幸运的就是拜饶公为师。饶先生身上带着中国人文思想中最珍贵的那部分东西:文学方面,用表意文字书写内涵丰富的文献;道德方面,有着君子人格的修为。

  大殓仪式随后举行,亲友依次瞻仰饶公遗容,鞠躬以寄哀思。棺木中的他面容依旧清瘦,表情详和,仿佛只是安睡。

  封棺过后,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黄兰发等8人扶灵。在公众不舍的目光下,灵柩被移放至灵车,横跨他居住数十年的香港,送往昂坪宝莲禅寺举行荼毗仪式。

  遗体入炉,最终告别的时刻到来。高僧大德诵经过后,人们手持白花,肃容列队,依次行过,鞠躬作别一代国学大师。

  宝莲禅寺不远处的心经简林,是由38条木柱组成的大型户外木刻群,每根木柱上都刻有饶宗颐所书的《心经》经文,自然不工,令人感到平静祥和。治丧委员会一位委员告诉记者,丧礼安排亲友行于简林之间,让他们得以共同向饶公作最后的致敬。

  决定在天气潮湿的大屿山选用易腐的木柱,饶公生前曾如此解释:这世界上有甚么是不会坏的?人也会朽迈,况且木条。

  然而百年悠悠,饶宗颐却以自己的一生留给世间“不磨”的背影。斯人已逝,风范犹存。简林四旁,哀痛的亲友肃立,细细倾听李焯芬追忆饶公的人生哲学。或许此刻在他们心中,世界上有些事真的可以不朽。(完)

【编辑:史建磊】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