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师节反思师之惑:让制度呵护“师道尊严”

2014年09月10日 0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9月10日电 题:教师节反思师之惑:让制度呵护“师道尊严”

  作者:马学玲 陈伊昕

  今日,中国迎来第30个教师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现实中,教师也遭遇着“师之惑”,世风、指标、利益……现实压力中,更需要制度来维护“师道尊严”。

  教师节再现送礼风波:尊师还是辱师?

  近年来,每逢教师节,关于送礼的话题都会备受关注,今年亦不例外。

  日前,一名疑似扬州某幼儿园老师的微博晒出一张大闸蟹礼盒的照片,称是“学生家长送的,我更喜欢人民币”,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在此之前,教育部今年7月就发布新规,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

  事实上,近5年来,教育部已5次发布禁令,规定教师廉洁自律、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等财物,然而遗憾的是,家长“送礼风”并未因此而消弭。

  “送吧,教育部已经发文禁止了,学校也发通知不让送了;不送吧,又担心别的家长都送,自己孩子吃亏。”河南家长刘宝仁这样描述自己的纠结。

  刘宝仁的这种进退两难,是许多家长都遭遇过的。其实,被这股“送礼风”绑架的,还有教师。此前一项调查指出,近9成教师表示最怕家长、学生送礼。

  “一些家长不惜掷重金送大礼,这其实已不是感恩,而是某种形式的‘交易’。”在刘宝仁看来,这种行为不但不是尊师重教,反而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

  “如今学校缺乏现代化制度,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家长都是弱势群体。教师没有教师委员会保障其权利,家长没有家长委员会保障其权利,家长和教师的矛盾,不过是弱者和弱者的矛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中新网记者分析。

  有媒体指出,家长之所以“热衷”送礼,是因为存在着教师有所“作为”的余地与空间。因此,从根本上清除校园送礼风,除了划“红线”,还需“教务公开”等制度配套,约束和规范教师的主观好恶。

  此外,就教师层面而言,需完善和落实教师权益综合保障机制,尤其要保障教师在工资收入、医疗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严感,具有现实的物质支撑。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待遇和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以致教师节变成‘教师劫’。”熊丙奇说,如果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待遇、自主权及同行评价机制,加之学校的评估管理,以及建立家长委员会,那么就不存在教师节送礼的问题了。

  个别行为抹黑群体形象 学者吁建同行评价机制

  本月初,四川蓬安县实验小学一名8岁小男孩因上体育课时不听话,被老师扇耳光,还被踢了两脚。事发后,家长到当事学校及主管部门讨说法,涉事体育老师发手机短信求原谅。此后,蓬安县教育局介入调查,学校对涉事体育老师作出停课处理。

  体罚-曝光-道歉-调查-处理,这已成为近年来一些教师“出事”的规范流程。除了体罚,极个别教师性侵学生事件亦被曝光。

  教书育人的殿堂,戾气难祛,引发舆论关注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群体日渐背上污名。

  与此同时,一些自律性较差的教师在校外兼职赚外快的消息,也使得这个群体备受诟病:如今教师这么不务正业?

  记者了解到,校外兼职有着愈加广阔的市场。河南一名小学生家长表示,校外补课已不再局限于“小升初”,部分家长出于焦虑,希望自己的孩子步步为营,于是诞生了“小五冲刺”、“小六冲刺”等学习班,以期孩子从四年级开始便不会掉队。

  “据我了解,在校外兼职赚外快的,其实只是极个别现象,因为大部分教师的负荷已经很满了。”在甘肃兰州某所中学教课多年的王增进老师坦言,白天忙于教研室各种事务,自己经常半夜备课、批改作业。

  “不让教师兼职,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建立教师公务员制度,保证教师待遇。至于教师在外授课是否影响学校教学,那么就应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如果教师通不过同行评价,怎么能在外面上课呢?保证教学质量,是靠教师委员会来解决的。”

  熊丙奇指出,建立教师公务员制度和教师同行评价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通过行政手段发文,要求教师不能在外教学,最后还是停留在一纸空文。”

  “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去行政化问题。如果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千校一面,老师被行政指标所拖累,又如何能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呢?”熊丙奇反问。

  科研“大过天”:教师背负的另一座“大山”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疑因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移被查。这名曾经的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领军人物,在无锡北京等地被曝有4家公司。

  近年来,高校教师科研腐败话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部分科研项目变成捞钱游戏,个别教师忙着找项目拉经费,成为外界贴给高校教师的一大标签。

  “事实并非如此,整天忙着找项目赚钱的只是一小撮,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还是默默坚守三尺讲台。”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师谈道,事实上,很多高校教师反而受累于科研,尤其一些文科类专业。

  日前有媒体也注意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似乎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头等“大山”。

  湖北武汉某理工院校的一名老师说,就自己而言,压力最大的是科研。有的学校规定8年之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要转岗,还有的学校招人开始不给事业编制,规定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才能转成事业编制。

  前不久,清华大学外文系优秀讲师方艳华入职9年未评职称被解聘,便是例证。有网友发帖问道:过分强调那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效果,是否有违“教师”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

  “现在学校本身的办学定位模糊,同时行政治校干扰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这两个原因导致了高校教师重科研而不重教学,不注重人的培养。”熊丙奇分析。

  “这让教师本身也很痛苦,为了达到指标,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去炮制论文,找项目拉经费,从而分散了教书育人的精力。”熊丙奇指出,这本身是学校去行政化的问题,而不应该将问题归结在高校教师的身上。

  在熊丙奇看来,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终身教授制度和年薪制。其中,年薪制主要是保证大学教师待遇不受行政干扰,防止其变成“工分教授”、“民工教授”。

  “与年薪制相配套,终身教授制度则是一种旨在保证学术自由的制度,届时,教授将不受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功用的同时,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熊丙奇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