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首届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 吸引3500余万人次参与

首届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 吸引3500余万人次参与

2020年11月15日 1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首届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吸引3500余万人次参与
    15日,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闭幕。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15日电 (陈杭)15日,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下称文化节)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闭幕。文化节期间,文体融合、文艺创作、非遗展示等8大板块、39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达3500余万人次。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在农业文明技术条件之下人类非凡创造力的杰出例证”,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的执着信念、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挑战赛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式主会场举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盛佳鹏 摄
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挑战赛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式主会场举行。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

  今年北京首次在市级层面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挖掘、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内涵,展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发挥大运河沿线七区的资源优势

  大运河文化节整合沿线七个区的文化文物资源,利用多种渠道集中展示大运河的历史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遗产之美,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北京向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11月7日的开幕式上,包括通州、西城、东城、朝阳、海淀、顺义、昌平在内的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个区推荐了各区值得一去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北京市文物局也联合北京时间,推出“云上运河—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网红打卡地”线上征集活动,民众可参与征集投票活动,为心仪的“网红打卡地”加油助力。

  据统计,活动共征集投稿作品近150件,近20万人次参与作品上传和投票,单个作品最高票数近1.5万票,征集活动触达及覆盖人群近300万。

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挑战赛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式主会场举行。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盛佳鹏 摄
15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挑战赛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闭幕式主会场举行。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同时,“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邀请文物专家、文化名人等,带领观众“云游”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云上感受运河遗产的文化韵味,总计观看量达3253.5万余人次。

  通过统筹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文化遗产,推介特色运河点段资源、开放景区、红色文化、精品民俗等,大运河文化节充分发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大运河的文化活力和旅游魅力,为民众出行提供更多品质化、个性化的选择。

  带领民众感受运河千年风采

  大运河文化节围绕“行走运河,赋能小康”主题,组织了“律动运河”系列体育活动,围绕文化遗产线路(三庙一塔至八里桥线路、东便门至庆丰闸线路、长河线路、昌平东关至白浮泉线路、什刹海线路、玉河故道线路、顺义潮白河线路),通过徒步、骑行、马拉松等运动项目,串联大运河沿线重要文化遗产,带领民众在“行走运河”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精神滋养,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其中,“行走千年大运河,感受魅力副中心”第七届北京徒友嘉年华暨通州徒步大会组织1600余名徒步爱好者行走在大运河畔,欣赏运河美景,领略大运河魅力。

  “骑游大运河,领略副中心”通州骑友嘉年华活动组织500名自行车爱好者,从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广场出发,沿着大运河骑游,在大力倡导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的同时,畅游北京城市副中心秀丽的自然景观。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半程马拉松挑战赛组织800位跑者齐聚大运河畔,以奔跑致敬大运河,以马拉松搭建“体育+文博”的文体互动平台,借大运河文化节的契机让文化与体育碰撞;

  “律动越千年、云跑大运河”线上赛依托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线路,组织跑步爱好者团体积极参加,实现线上异地同时参与,让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户外运动中生动传承。

  除精彩纷呈的体育活动外,大运河文化节还通过“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带考古成果展”“萧太后河主题展”等多场展览、讲座以及音乐会、舞剧、舞台剧、话剧、历史评剧等文艺创作,深入挖掘大运河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内涵,讲好大运河故事,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宝贵资源。(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