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大力推进文物腾退 老城保护展新风貌

2019年07月11日 20: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7月11日电 题:北京大力推进文物腾退 老城保护展新风貌

  中新社记者 杜燕

  在北京市什刹海东侧,烟袋斜街37号,是建于明代的广福观,曾一度是民宅、酒吧、餐馆。经过修缮后成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广福观,11日又多了一个“身份”——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今后将向中外游客展示北京城“建都所依”的故事。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文物建筑被占用,或居住或办公,损害状况比较严重。

  腾退文物,让文物重焕光彩,任重道远。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2016年,该区启动了《北京市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根据计划披露的调查数据显示,西城区有363处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大杂院”用于居民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165处(占总量的46%)。

  打造古都风貌“金名片”,首先要把文物从不合理占用中解脱出来。然而,文物腾退首先难在产权关系复杂,有公产、私产、军产、单位产等。

  西城区从难处下手,启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文物腾退保护计划,拟从2016年至2020年投入超百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资金,以47项直管公房类(一项1949年后逐渐建立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保护工作为重点,推动不可移动文物腾退保护。

  两年过去了,这场大规模文物腾退工作成效显现。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卢映川11日表示,该区从直管公房入手,实施了47处文物腾退项目。同时,结合大运河及北京中轴线申遗重点工作,新增5处文物腾退项目,共计实施52处文物腾退项目。目前,这些项目腾退比例达90%。其中,京报馆(邵飘萍故居)、绍兴会馆等28处文物全部实现腾退。

  腾退,只是迈开文物保护利用的第一步。如何在恢复古都风貌、升级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兼顾改善民生?

  据介绍,面对较大规模的腾退空间,西城区用于发展金融、科技、文创等高精尖产业;规模较小的腾退空间,主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绿色空间,也用于补足民生短板,优先用于便民商业、养老健康、文化服务和居民停车等。

  卢映川指出,该区积极推进腾退后文物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在探索文物活化使用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像“中国近代刑法之父”沈家本故居全部46户居民腾退,经修缮后与最高法院合作,设为专题博物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基地;与北京出版集团合作,将永定门公园内的佑圣寺开辟为北京十月文学院,为公众提供文学沙龙、文学作品朗读会等文化活动和文化空间等。

  此外,西城区打造了北京坊、雁翅楼等一批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如今,行走在“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北京坊,眼见百年劝业场、星巴克旗舰店等中西建筑风格融于一体,让人很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胡同里房屋破旧、业态陈旧的景象。

  “老城保护与复兴切实展现新风貌。”卢映川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文物腾退收尾工作,逐一破解制约收尾的疑难问题。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资源利用中来,打造更多优质项目,实现文化传承传播价值最大化。(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