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内蒙古西部乡村“复活”社火传统 为精神生活“脱贫”

2019年02月11日 18: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内蒙古西部乡村“复活”社火传统为精神生活“脱贫”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新春走基层)内蒙古西部乡村“复活”社火传统 为精神生活“脱贫”

  中新网呼和浩特2月11日电 题:内蒙古西部乡村“复活”社火传统为精神生活“脱贫”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咚卡、咚卡、咚咚卡……”在偌大的一片空地上,30多位村民穿着“久违”的秧歌服装,伴随敲锣打鼓声,兴致勃勃地乐呵着,不知疲倦,不畏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这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乡村--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东滩村2月11日发生的一幕。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这一天,许多“上班族”已进入工作节奏,但在内蒙古西部大多数农村的村民们眼中,他们的春节似乎刚刚开始。扭秧歌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已过60岁,最小的也过了30岁。在这个村,很多村民上一次感受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等社火表演是20年前。

  当地村民李存亮是此次扭秧歌的临时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举办社火表演,对于这里的村民很‘陌生’,记忆中20年前,这里曾经有过几次,但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想组织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太难了。”“近几年来,随着一批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加上大家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因此村民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较从前强烈很多。”

  李存亮透露:“还在去年腊月的时候,许多村民们就合计着要在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期间搞一次社火表演。”“大家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自愿报名,没多久,就汇集了20多名参与者,积极性特别高。”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经过春节前的排练,当地的许多村民逐渐进入表演状态。

  当地村民张拴兰表示:“大家觉得用社火形式表达‘情感’很有意义。”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图为村民进行社火表演。 李秀芳 摄

  在内蒙古西部,社火表演摆脱“精神生活”贫困的村庄不止这一座。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村民温凤林表示,“春节期间大家已经逐渐冷落了喝酒、打麻将、看电视这些过节‘老三样’,改用社火表演丰富精神生活。”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从正月初二开始当地村民们即身着华丽盛装载歌载舞。为了让社火表演项目更丰富多彩,村民们还加入了二胡、扬琴、地方戏二人台等项目的表演。

  内蒙古西部村民“复活”社火民俗传统,最为典型的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当地村民们。

  中新网记者观察发现,随着当地颇为知名的“双墙秧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斩获第三届中国社火艺术节金奖,这里的村民们对于社火表演的参与热情一年高于一年。

  当地宣传部副部长高玉凤对记者表示,双墙秧歌是托县本地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大家最为期待的就是这里的社火了,尤其是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大家都以能一睹知名社火‘双墙秧歌’为荣。”高玉凤兴奋地说道。

  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盖志毅对记者表示,“村民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用传统的社火表演在农闲时节为‘精神脱贫’,这种方式值得点赞。未来,村民们应寻求除此之外更多的‘精神脱贫’活动方式。”(完)

【编辑:姜雨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