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剧名家王平:戏曲创新不能丢本质 要突出“表演”

2018年08月25日 0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热爱京剧的人,都会为舞台上演员的水袖轻摆、锣鼓铿锵沉醉。

  近日,京剧名家王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谈到了对京剧传承、创新的一些看法。他说:“戏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提倡、宣传我们自己的艺术。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责任把它继承好、发扬好。”

王平剧照。天津京剧院供图

王平剧照。天津京剧院供图

  化妆的“小秘密”:武将戴盔头

  记者见到王平时,他的面前是一个显得有些陈旧的化妆箱,还有几盒大大小小的油彩:红、黑、白……就是借助它们,才能勾勒出演员脸上传神的装扮,或英武,或柔美。

  王平这次来北京,是为了新编京剧《康熙大帝》的演出。他说,“戏里包含了很多流派,故事性强,场面宏大,要演好并不容易。”

  为了保证舞台形象,王平在演出前极少吃东西,离开场还有几个小时,就早早坐在了化妆室,“旁人觉着戏妆简单,实际很麻烦。光是脸上的妆,化好了,一个半小时没了。”

  “这还只是第一步。根据不同剧目,演员还得‘勒头’。”王平一边打油彩一边解释,也就是说,“吊眉眼”需要勒网子,戴水纱,上盔头完成。

京剧演员化妆用到的部分工具。上官云 摄

京剧演员化妆用到的部分工具。上官云 摄

  盔头分软硬两种,一般武将都用硬盔头。王平说,怎么也得有三四斤重,戴着它,演员还要在台上完成各种武打动作,十分辛苦。

  “演好一出戏,实在不容易。京剧《康熙大帝》凝聚的是大家的心血。”王平说,除了自己,其他几位主演都是年轻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带小’,算一种传承吧。”

  在舞台侧幕长大的京剧演员

  王平出生于1954年,四岁开始练功,艺龄几乎与年龄一样长。在他的记忆里,“家”就是剧院后台,从小听着京剧声腔、锣鼓点儿,看着演员们你来我往的练功,“可以说,我是在舞台侧幕长大的”。

  “到了三岁,人家唱戏,我在一边模仿,那时候已经很喜欢京剧了,但我父亲有点纠结:他怕我一练就吃一辈子苦。”王平笑着感叹,“我当时觉着好玩,也确实没想到,这一下子就‘玩’到了现在。”

  八岁的时候,王平已经能登台演出。在学艺过程中,他得到了厉慧良,张世麟、王金璐、王世续、丁振春等名家亲授。2000年,又拜在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门下,流派风范更加突出。他常常觉得很幸运,能够得到这么多老先生的指点。

王平(中)京剧《康熙大帝》剧照。天津京剧院供图

王平(中)京剧《康熙大帝》剧照。天津京剧院供图

  在表演上,王平是京剧文武老生,他注重塑造人物精神气质,善于运用武技绝活,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击鼓骂曹》《八大锤》《艳阳楼》等,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得主。  

  “戏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提倡、宣传我们自己的艺术。”如今60多岁的王平,依然活跃在台上,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责任把它继承好、发扬好。

  观众的掌声是最大的欣慰

  继承、发扬,看似不难,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以武生行当为例,近年来每次有演出,上场前王平都必须热身,一来是为了活动筋骨,快点“入戏”;二来也是因为常年练功,他的双腿多少“有点问题”。

  “因为腿用得太‘废’,得了滑囊炎。”说着话,王平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能听到轻微的“咔咔”声,“穿戏服前,我都先得‘糊药’,保证演出顺利。”

  对武生来说,因为要练习各种武打动作,受伤概率极大。王平说,几乎每个武行演员都有伤,只是程度不同,“我的一个徒弟,前不久大筋断了,只能把断筋劈开、编上,固定后才能长住,过程很痛苦。”

王平在做演出前的准备。上官云 摄

王平在做演出前的准备。上官云 摄

  其他行当也不容易。王平说,只要还登台,就必须每天练功,“行里有这么一个说法: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这行发不了财。”从艺数十年,王平感叹戏曲演员的辛苦,“从收入讲,我们没办法跟影视歌星比。但最大的欣慰,就是观众的掌声,它代表着认可。无论吃多少苦,流多少汗,都觉得值”。

  谈创新:不能丢掉戏曲本质的东西

  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对京剧的创新,王平说,要讲究“移步不换形”,不能盲目创新,“现在有一些京剧新剧目,被观众说成是‘话剧加唱’,并非毫无道理”。

  “举个例子,某些新创京剧的布景、道具确实华丽,但却丢掉了戏曲本质的东西。”王平提到,“京剧有很多虚拟的东西,比如‘上山下水’,都是用表演完成的,是一种虚拟的‘程式化’。”

两场戏之间的“赶场换装”。汤宝宝 摄

两场戏之间的“赶场换装”。汤宝宝 摄

  “观众看的,就是京剧的唱念做打舞。舞台道具过分华丽,演员的功底反而得到不施展,观众看什么?还不如去看电影大片。”王平说,当然,现在京剧需要有时代感,需要包装一下,但不能失去我们传统的东西。要突出它的程式、表演。

  王平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我们当初创排的《华子良》一出戏,17年演出五百多场,到现在还在演,效益、影响,都有了。”

  “京剧创新,在投入前一定要慎重,别为了应付任务,盲目创作新戏,否则容易‘落不住’,也走不远。”王平说。(完)


【编辑:周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