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8年06月21日 10:5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见证]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编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展望。

  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国之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见证》,今天推出《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刘慈欣,1963年生,山西阳泉人,作家、高级工程师。他大学毕业后在火电厂工作,业余时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从1999年发表小说《鲸歌》和《微观尽头》开始,他逐渐为人们所知。2006年5月,他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这部作品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有人评价,刘慈欣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记者徐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刘慈欣至今记得家里那本繁体竖版的旧书,那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读初中的刘慈欣在父亲的箱子里发现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之后,他沉浸于小说里的地心世界。

  刘慈欣说:“当时没有科幻小说这个概念,看了以后以为写的都是真实的事,因为凡尔纳的文笔很写实。后来经过我父亲一说才知道都是幻想出来的,才知道有科学幻想这个概念。”

  没人料到,好奇的种子竟因此从少年的心中破土而出,又长成大树。几年后,高中生刘慈欣写出了第一篇作品,这篇从未发表过的科幻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当时,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科学在中国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中国的科幻文学也随之复苏。一个作家写于六十年代初的科幻作品也得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不过那时的科幻小说更像是“未来畅想小说”——努力描述着科学发展可能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科幻小说被看重的正是它的科普价值。

  但是科幻小说热并没有持续太久时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幻小说的读者依然是小众群体。虽然它的市场价值已经开始显现,但是因为发表渠道有限、写作报酬微薄,几乎没有人把创作科幻小说当成一门职业。刘慈欣回忆说:“1997年、1998年以后,那时科幻世界的稿费大概是一千字一百块钱。那个时候科幻市场很小,长篇小说发表不了,只能发表短篇。直到现在,写科幻小说还都是业余的。”

  但刘慈欣一直没有放弃写作,甚至还走向属于他自己的黄金时代。从1999年起,刘慈欣进入高产期,连续八年收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他的笔下兼有浪漫主义情怀与重工业色彩,在时间与空间的尺度中任意驰骋,却几乎从未在细节上失真。

  刘慈欣说:“科幻小说的细节和现实主义文学有不一样的地方,它是超现实的细节,科幻小说中的很多东西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中。作者写两个字,读者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样的,所以就需要作者去描述它,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一直觉得科幻更适合用影视来表现,用文字来表现,它有先天性的缺陷。”

  在刘慈欣的拥趸们一次又一次惊叹于他无穷的想象力时,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为背景的《三体》三部曲横空出世。它打破了科幻文学的小众结界,形成了广泛的大众传播,并被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奉为圭臬。

  刘慈欣说:“作为写科幻小说的作家来说,总是想创造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很震撼的故事。至于读者从这个故事中解读出什么,这不是我们能预测的。只要一个故事足够好看,读者肯定会从中解读出很多东西。所以人们从《三体》中解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互联网行业解读出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觉得很正常。”

  2012年,《人民文学》杂志刊登了刘慈欣的四篇短篇小说。时隔三十多年之后,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和思想价值重新回归到主流文学的视野。此后,刘慈欣的小说被收录进了中学语文课本,甚至出现在了2018年高考的语文试卷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价,刘慈欣构筑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而且“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被改变的不止是中国科幻文学的水平,四十年间,科幻小说从单纯的功能性发展成包涵文学性、思想性等多元价值的复合体。2013年,刘慈欣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也是国内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2015年8月,《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世界性科幻大奖。刘慈欣说:“他们除了对一些特有的中国因素的关注外,其他的关注点和国内读者差不多。因为科幻是一个很具有世界性的文学,考虑的都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三体》的冲击波同样震撼了全世界。《纽约时报》称赞它“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三体》至今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它对于促进文化交流的价值仍需假以时日才能完全体现。

  刘慈欣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文明不应该是浩瀚宇宙中概率之花所结出的唯一果实,地球也不应该是人类文明唯一的最终归宿。

  刘慈欣说,科幻作家的工作,就是排列组合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曾经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现实。但是,科幻作家并不是能够预言未来的先知。“科幻小说不可能告诉你,哪种可能性最后会变成现实,这是未来学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其实科幻小说家更倾向于写那种不太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有时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因为有那么一句话,‘一个不走的表,它每天还有两次是对的。’尽管如此,科幻这块表可能一天它都不走,可能一天一次都没对过。因为任何一篇科幻小说都没有预言出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也没有预言出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刘慈欣们”赶上了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这些技术与随之引发的思考都可以成为激发科幻作家创作无穷无尽故事的来源。在科幻小说的宇宙里,永远都会有新的可能性在洪荒中爆发出巨大能量、绽放出璀璨光芒。

  见证者说

  刘慈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逐步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乐观是一种理性的乐观,我们的未来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陷阱,人类光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走一步所做的正确选择。只要我们的技术能够保持持续进步,就有很大的可能去得到一个光明的未来。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