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杭大运河再起航: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2017年12月11日 18: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京杭大运河再起航: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中新社南京12月11日电 题:京杭大运河再起航: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中新社记者 王旻 程励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以水路沟通江淮,下令“开邗沟,筑邗城”,从此开启了大运河2500年的航程。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像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成为世界独有的活态文化遗产。

图为12月5日拍摄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淮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泱波 摄
图为12月5日拍摄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淮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由于环境变迁、水利废弛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取代,部分河道干涸,河水遭到污染。曾经“流金淌银”的大运河光彩不复从前。

  江苏扬州为此建设了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址,同其他运河城市一起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并成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所在地。曾经为运河保护而努力的扬州前市长朱民阳,担任这个组织的主席。

  朱民阳告诉中新社记者,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官方高度关注,近年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两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保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是第一要义。因水而兴的扬州明确提出“治城先治水”。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今年以来,扬州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总体规划和五年行动方案,目前已基本建成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建成生态景观林2万亩。”曾经穿扬州城而过的“黄金水脉”,如今变身为绿荫景观带,延续着这条千年文脉。

  世界遗产顾问米歇尔·科特指出:“大运河保护绝不仅是某一团体或政府的工作,应该让更多普通百姓参与其中。开发大运河才能让百姓真正接触运河,让运河‘活’起来,‘火’起来,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为此,扬州成立大运河保护志愿者总队。年轻的朱慧是其中之一,“我在运河边长大,运河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做了几年志愿者后,朱慧加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工作,成为一名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民间使者。

  大运河沿线各省市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保护。山东省公布实施了《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今年出台。科技手段在遗产保护中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运河扬州段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完成建设,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监测中心对于各遗产点、段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

图为12月5日拍摄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淮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泱波 摄
图为12月5日拍摄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淮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为传承丰厚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江苏近年来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都建立了大运河专题展馆。扬州建造国内首座运河船舶文化博物馆,以工业遗存为展示内容,弘扬传承运河文化;苏州有大运河遗产展示馆;无锡有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

  据朱民阳介绍,扬州积极推动退渔还湖,依靠大运河发展旅游业,既保护了大运河的水生态,又改变了渔民的生活方式,实现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富民的双赢。分布在扬州城区以园林、建筑为主的运河遗产点,如今多数已成为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积淀千年的运河文化,其新的“肌理”正在呈现新的魅力。正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团队所期待的:“要让大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完)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