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记者走进长沙铜官窑 追寻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交融印记

2017年11月14日 1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外媒记者走进长沙铜官窑追寻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交融印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传承人谭异超接受迪拜中阿卫视采访。 卢文伟 摄

  中新网长沙11月14日电 (刘着之)“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却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千年前湖南和世界交往的繁盛景象。”说起在印度尼西亚海域被打捞起的“黑石号”沉船,来自印尼罗盘报的记者约翰纳斯打开了话匣子。

  这艘曾满载五万余件湖南长沙窑瓷器精品的阿拉伯商船,折射了中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盛况。长沙窑出产的陶瓷器具经由此路远销29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文化交融碰撞。

“‘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锦绣潇湘”采访团漫步长沙铜官古街。 卢文伟 摄
“‘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锦绣潇湘”采访团漫步长沙铜官古街。 卢文伟 摄

  14日,“‘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锦绣潇湘”采访团走进长沙铜官镇,一窥千年窑火蕴含的文化密码。

  铜官镇位于距长沙市25公里的望城县,广阔的丘陵地貌下蕴藏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据史书记载,早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原始的制陶活动。至唐朝,长沙铜官窑的陶瓷技艺已十分成熟,与景德镇陶瓷齐名。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异超的工作室内,外媒记者现场见证了一尊半米左右的孔夫子像逐渐成型。72岁的谭异超自豪地介绍,这批500多尊孔像制作完成后,将进入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阿卫视主持人馨玥用自拍记录与铜官窑瓷器精品的“亲密接触”。 卢文伟 摄
中阿卫视主持人馨玥用自拍记录与铜官窑瓷器精品的“亲密接触”。 卢文伟 摄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发明漂亮的铜红釉,将表达爱情的诗句和商品广告印在瓷器上。”在约翰纳斯看来,这些当年“高新技术”中体现的创新和创意精神,与如今长沙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建设思路一脉相承。

  近代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中,还有饱含浓郁阿拉伯风情的人物形象和文字记载。迪拜中阿卫视记者馨玥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些令她充满亲切感的元素。她拍摄了一套“黑石号”上西域风格茶具的同款作品,并以此向阿拉伯世界的观众介绍千年前两地友好交往的历史。

陶瓷艺术大师刘志广展示拉胚技艺。 刘着之 摄
陶瓷艺术大师刘志广展示拉胚技艺。 刘着之 摄

  这只是中外文化在长沙窑火中淬炼、交汇的一个缩影。展示在铜官镇古街上的一口唐代大缸堪称中外文化融合的集大成者:直径一米左右的棕褐色水缸上,既运用了代表佛教文化的莲花口,又印有印度神话中的摩羯、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鸳鸯及希腊语中的“善”字图样,引得观者啧啧称奇,快门频按。

  位于“铜官国际陶艺村”内的旺兴窑是一条沿山而建的“龙窑”。随着现代技术的普及,这种古法柴烧土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泰国记者纳塔蓬一头钻进长达49米的窑炉遗址中,试图通过其别有洞天的内部构造,感受昔日繁荣的生产场景。

  兴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衰于五代政局动荡,复兴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保护和匠人的坚守,长沙铜官窑在历史长河中数度浮沉,历久弥新。

  如今,一座铜官窑遗址博物馆正在加紧兴建。未来,来自全球的游客将可通过残存的窑炉实物和3D影像技术,欣赏瓷器取泥、拉胚、上釉、烧制的全过程,深入了解铜官窑的前世今生。(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