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新人辈出的安徽黄梅戏

2017年04月10日 2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通讯:新人辈出的安徽黄梅戏
    《唐诗宋词》剧照 万戈 摄

  中新网合肥4月10日电 题:新人辈出的安徽黄梅戏

  作者 刘鸿鹤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一直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在有些戏曲面临票房低迷、传承困难的情况下,黄梅戏却独树一帜,大胆启用新人,推陈出新,与现代科技、现代元素“联姻”,走出了一条戏曲艺术的创新之路。

  中新网记者10日来到位于合肥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传承教学基地。

《小乔出嫁》剧照 万戈 摄
《小乔出嫁》剧照 万戈 摄

  当日,全新编排的剧目《红梅赞》正在排练,记者在排练大厅看到,在剧目中不但有二胡、锣鼓等传统的民族乐器,还增加了庞大的交响乐团,炫丽多彩的灯光舞美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给现代黄梅戏增添了些许时代感。

  青年演员袁媛饰演的江姐,一袭蓝衣,嗓音清澈悦耳,一颦一怒之间把江姐失去丈夫的悲痛,把对敌人的憎恨,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为“徽文化”的一张名片,黄梅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介绍说,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其演绎出的曲目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上世纪50年代后,先后拍摄的《女驸马》、《天仙配》、《牛郎织女》等经典曲目更是家喻户晓。但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黄梅戏同其它剧种一样一度陷入低迷。

  如何更好地传承黄梅戏艺术,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创新,大胆培养、启用黄梅戏新秀是首要任务。蒋建国说,2010年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传统曲目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年轻演员脱颖而出,先后创排了3D全息舞台剧《牛郎织女》、《小乔出嫁》、《唐诗宋词》等一批优秀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何云、梅院军、张小威、魏蓓蓓等一批80、90后年轻演员脱颖而出,为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015年,何云凭借《小乔出嫁》再为安徽黄梅戏夺“梅”一朵。据了解,自黄梅戏演员马兰1987年在第四届梅花奖评选中首摘“梅花”至今,安徽省先后有15位演员获得这项中国戏剧界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此外,据蒋建国介绍,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戏曲艺术空间,2016年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与合肥学院、合肥师范附小等30多家学校签约,合作成立了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并计划在2018年覆盖安徽省合肥市所有学校。

  蒋建国告诉记者,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除定期开展黄梅教学互动外,还要更好地将“院团与学校”、“剧场与课堂”、“戏曲艺术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联合。

  “因为没有接触,所以才不了解,如果走进黄梅戏剧场,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轻观众会喜欢我们的黄梅戏的。”袁媛坚定地说。(完)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