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摄蝶二十载:从摄影爱好者到生态记录者

2017年03月18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摄蝶二十载:从摄影爱好者到生态记录者
    在贵州省荔波县拍摄的达摩凤蝶 陈正军 摄

  中新网贵阳3月18日电 题:摄蝶二十载:从摄影爱好者到生态记录者

  作者 周燕玲 黄蕾瑾

  “疯子”,坐在一张黑色椅子上的陈正军,这样形容自己二十载行摄贵州的蝴蝶之旅。

  “我朋友和家人都说我是疯子,为了拍到清晰的蝴蝶我确实是一个疯子”。陈正军笑着说到。

  在陈正军身后的办公桌上,放在一本他一周前刚出版还散发着油墨味的新书《贵州蝴蝶》。翻开那本557页的《贵州蝴蝶》,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蝴蝶成虫彩色图片,图片说明遵循科普书籍写作惯例,在蝴蝶名称中文旁标注拉丁文名称,蝴蝶的形态特征,拍摄地点均在贵州境内。

  “上千余幅野外生态蝴蝶完整记录了贵州493种蝶类。”陈正军有些自豪地说,《贵州蝴蝶》是贵州出版的首部蝴蝶类专著,将贵州早前的蝴蝶由408种,增扩至683种。

在野外拍摄的巴黎翠凤蝶 陈正军 摄
在野外拍摄的巴黎翠凤蝶 陈正军 摄

  一位政治老师为何会选择拍摄蝴蝶且坚持二十载?面对记者的疑惑,陈正军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蝴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建筑都有蝴蝶图案和相关蝴蝶传说。”陈正军说,20年前在贵州各地拍摄民俗时,对蝴蝶产生了好奇,并陆续通过拍摄、收集蝴蝶种类的影像,慢慢地对其情有独钟,把工作之外的剩余时间都献给了蝴蝶。

  一个独角架、三个相机机身,四到五个镜头,这是陈正军的摄蝶常规装备,背着20余斤背包的他,像个特战队员,在贵州深山里负重越野。“蝴蝶对天气很挑剔,太阳太大它们在林荫藏着。雨过天晴是蝴蝶的最爱,却不能保证能遇到它们。”陈正军说。

  “为了能拍到一张好画面,有时要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苦等两天。”陈正军坦言,为拍摄到蝴蝶,最长的一次隐蔽拍摄,曾趴在地上等了5个多小时。

  抓拍中国最大的蝴蝶——帝王蝶,陈正军仍记忆深刻。“等我放下相机,才反应过来自己徒手翻越了2米多高的墙,两只手臂全是血痕。”陈正军说,当时一心只想拍到帝王蝶,无暇顾及障碍物,即便扑了个空。

陈正军拿着自己刚出版的新书《贵州蝴蝶》 周燕玲 摄
陈正军拿着自己刚出版的新书《贵州蝴蝶》 周燕玲 摄

  拍摄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陈正军曾因病住院,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对蝴蝶的偏爱最终使他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20年的摄蝶之旅,需要沉淀。2010年,陈正军开始整理多年来拍摄蝴蝶的图片,并准备出书。为了让图书更严谨,他虚心讨教各方专家学者,广泛收集资料、反复对比图谱,硬是把几百种蝴蝶的种名一一确定下来。

  这些年的拍摄,陈正军根据蝴蝶的种类和习性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拍摄技巧。除了拍摄,他还同步开展蝶类生长的环境调查和记录,从蝴蝶摄影爱好者变成了贵州蝴蝶生态记录者。

  翻阅陈正军拍摄的蝴蝶图片,蝴蝶身后多是绿色的植物、清澈的溪水,这些背景正是贵州良好生态的印证。在陈正军看来,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蝴蝶都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

  陈正军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蝴蝶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超过鸟类和其它昆虫,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灵敏性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

  此前已有欧洲、北美的相关国家采用蝴蝶监测的方式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在2016年6月,国家环保部首次启动全国蝴蝶监测,用以应对气候变化预警。

  二十载寻蝶拍蝶,知命之年的陈正军一直在路上,未来他还想将镜头从蝶类延伸到蛾类。陈正军说,人世间一切都很短暂,而记录短暂而美好的东西很有意义,“希望能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完)

【编辑:陈海峰】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