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张大千“怡胜小友”孙凯:想建博物馆 让“太老师”魂归故土

2016年08月04日 11: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6月6日,两岸四家博物馆馆藏105件(套)张大千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画作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中新社发 张瑶 摄  

  中新社成都8月4日电 题:张大千“怡胜小友”孙凯:想在成都建博物馆 让“太老师”魂归故土

  作者 徐杨祎 黄小龙

  “四川是‘太老师’的故乡,成都是太老师最喜欢的地方。”孙凯口中的“太老师”,就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画家张大千;大千先生晚年常挂口中的“怡胜小友”,就是孙凯。在谈及筹建大千博物馆的原因时,孙凯不时提到乡愁二字。

  盛夏八月,潮湿的成都让人感觉闷热难耐。但在成都博物馆里,“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却依旧吸引了众多成都市民及八方游客的目光。来自台湾的孙凯先生正是此次特展的策展人。

  一身得体蓝色休闲西服,年近古稀的孙凯精神抖擞。孙凯的父亲孙云生师从张大千,并与大千先生相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我小的时候,也曾跟着父亲与太老师在巴西生活。”孙凯说,在共同生活的8年间,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太老师”的思乡之情。

  上世纪40年代末,张大千离开大陆后,一直居无定所,后辗转至巴西生活。“‘太老师’建八德园,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植物与四川最为相似。”孙凯回忆道,尽管“太老师”身上经常没什么钱,但他仍将不少积蓄花费在购买故乡的植物上,在八德园营造出一个有着故乡感觉的中国式园林,“我6年前参观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那里的一草一木,像极了八德园。”

  此次特展共展出书画、书信、手书书册等各类展品267套。展览分为“大千张爰”、“领略古法”、“我与敦煌”、“行走东西”、“心归何处”五个章节。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张大千写给孙凯父亲孙云生的书信32封,时间跨度从1946年到1978年,其中不乏张大千对爱徒的期许。

  “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孙凯说,这句张大千最有名的诗句中的“青”指的就是故乡的青城山。为了将“太老师”的“灵魂”带回故土,已经67岁的孙凯数次往返于川台两地之间,更带来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张大千创作手稿。

  但在孙凯看来,单纯的特展、个展还远远不够,他希望能在成都建一个张大千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仿照巴西八德园的布局、风格,复制八德园的园林,然后中间有一栋楼,展出‘太老师’各个阶段的作品。”孙凯说,这个博物馆一是能提升公众文化水平,二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不过孙凯深知,修建博物馆光凭一己之力很难达到,“这需要各方面,尤其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告诉记者,曾有国外机构出价数亿元人民币购买自己收藏的大千书信,这些钱或许能买一块地,再盖一间博物馆,“但东西都跑到国外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特展主办方,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对孙凯的想法非常赞同。王毅说,“在大千先生的精神世界中,故乡虽远,却似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份情感足以让家乡父老动容。”王毅表示,对成都文化来说,张大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次特展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将积极促成张大千博物馆的筹建,希望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孙凯说,目前大陆已有好几个城市希望依托这批藏品建成博物馆,“但我认为,最终的归宿还是应该让他(太老师)回到曾经魂牵梦绕的故土。”(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