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南黎族千年制陶向“互联网+”艰辛升级

2016年05月22日 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海南昌江5月22日电 题:海南黎族千年制陶向“互联网+”艰辛升级

  作者 洪坚鹏

  在距离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城石碌镇并不远的黎族小村落保突村,传承了黎族制陶术的农村妇女正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努力探索。那些外观朴素、实用性强的黎陶,如今开始附加上更为精美的图案和浮雕,渐渐从生活用品演变成艺术品。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移民者和开发者,黎族人民在海南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痕迹,制陶术就是其一。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保突村羊拜亮老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是,现已89岁的羊拜亮体力大不如前,只能在家里做些简单的陶器。

  他女儿黄玉英和村民刘梅珍等人三年前办起了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冀望传承制陶术,并将它同产业发展相结合。2014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保突村建设起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制陶技艺传习所,安装了练泥机、气窑等设备,合作社社员发展到了100多名,制陶产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村民增收产业升级发展。

  为促进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机械工艺的相互结合,提高制陶水平及黎陶的市场竞争力,传习所聘请了两位专业制陶技师,让制陶馆产品附加更多的工艺观赏价值。

  揉泥、盘条,再到拍形、塑陶等,黎陶制作步骤十分简约。记者见到,制陶技师在陶坯上稍加刻画,雕上青蛙,便大有改观。在传习所的陈列馆里,摆放着数十样黎陶:陶瓮、陶罐、酒壶……这些过去当地黎民用来酿酒、泡药、煮饭和腌制食品的生活用具,现在焕发新的生机,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摆件。

  刘梅珍说,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挣钱并不容易,“有的人到外边去打工,挣得比在合作社制陶多得多”。

  “现在合作社固定成员有8个妇女,制陶年均收入大约一万块钱(人民币)。大家都是在忙完农活以后,抽出时间来做陶器的。”黄玉英说。

  今年初,合作社接下一笔10万元的酒店订单:制作500多件标有房间号的陶罐。由于原材料成本高和制作效率低等原因,光成本就超过了5万元。

  人手不多,只能按订单生产。因此,刘梅珍希望购置更多设备,提高制陶效率,但囿于缺少流动资金,发展规划“举步维艰”。

  刘梅珍说,“我也曾想上网开店,拓展陶器销路,但是我们都是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低,不会用电脑。之前有游客到合作社参观,购买陶器时说用微信给我转钱,我都不懂收……”

  一方面缺人,一方面缺钱,刘梅珍们想将千年制陶“产业化”的道路略显艰辛。

  昌江旅游委主任黄玉宁说,目前该委邀请了专业公司帮助合作社设计陶器造型和包装,预计达40余种。当地官方正在统筹发展,农产品先期上线销售,相信不久以后黎族陶器等也可以在电子平台上发布。

  对刘梅珍们来说,搭上“互联网+”快车或是突破“产业化”瓶颈的重要方式,但是怎么走,如何走,仍有待各方的帮助与扶持。(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