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纪录片《周信芳》还原真实麒派大师

2015年01月11日 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上海1月11日电 题:纪录片《周信芳》还原真实麒派大师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为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大师·周信芳》11日晚登陆上海SMG纪实频道。该片走访了京沪浙等地的10多位专家,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周信芳。

  周信芳以他的麒派京剧艺术而名留中国京剧史。他一生演了650多出戏,且多是自编自导自演。海量的剧目不仅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京剧艺人,环顾世界戏剧史同样罕见。

  5岁学戏,7岁登台,在这个别人多还是学徒的年龄,周信芳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的艺名就叫七龄童。1907年他在上海演出时,写海报的老先生把北京话的“七龄童”错当成上海话的“麒麟童”,待到演出走红后再想改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反而成就了“麒麟童”这一美名。

  然而“天不予以唱戏本钱”,周信芳原本的童伶金嗓,因15岁时变声变得闷哑,“倒嗓”两年竟未好转。“倒嗓”意味着改行,不然只能一辈子在梨园最底层跑龙套。周信芳唯有直面命运的挑战,他尝试各种行当,各种角色,用技艺精湛的戏份弥补嗓音的不足。

  当周信芳最终以自己的嗓音条件成就了沙声麒腔的时候,他整整磨砺了20年。他逼仄的音域里有谭派的婉约、汪派的豪放与孙派的粗犷。雄浑而富有书卷气,酣畅淋漓又行活意深的表演,在中国京剧表演史上均独树一帜,时常让观者感叹,麒麟童的戏是怎样炼成的!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火燃起的时候,周信芳率沪上京剧艺人,在炮火中将高亢嘹亮的西皮流水,唱响在淞沪抗战的阵地上,他演出的《明末遗恨》、《徽钦二帝》都是当时著名的抗日救亡戏,被田汉誉之为“歌台深处筑心防”。

  1949年后,从前的“戏子”周信芳、梅兰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人们极力推崇“战斗的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同时,也逐渐忽略了麒派艺术的本身。当时的生产体制并不符合京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此后周信芳只创作了六部新戏,其中两部得以上演,《海瑞上疏》更是和《海瑞罢官》被打成“反党毒藤上结出的两颗果”,成为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就像“麒麟童”是无意中得来一样,周信芳的艺术也不知从何时起,被观众封了一个“麒派京剧”的雅称;世人常常迷信于周信芳的沙音麒腔,是“亮嗓子”也要学“沙音”。但他别有一种思考。晚年的周信芳曾用八个字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艺术探索:探新、求新、创新、更新。

  戏曲评论家翁思再评论说,评价周信芳的艺术成就,不能用流派把他限制住,周信芳始终主张“流派不应成为宗派”,麒派是一种演剧的精神,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基本功。就像齐白石讲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周信芳是主张活学的。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认为,上海开放环境深刻影响了周信芳的艺术,他的演绎博采众长,融合了话剧、电影、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传承周信芳演剧艺术应当超越流派,学他诠释人物的方法,根据艺术家自身的特点发扬京剧艺术。(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