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青海“十三五”百万人从事文旅产业 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十三五”百万人从事文旅产业 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1年09月28日 19:2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青海“十三五”百万人从事文旅产业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图为杨逢春出席青海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 陈奇峰 摄

  中新网青海尖扎9月28日电 (记者 胡贵龙 张添福)父母双双残疾、下雨房子漏水、一家五口蜷缩在一张大炕上、挖个坑就是卫生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藏族汉子下吾端智曾给中新网记者“诉苦”,“那时候,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仅几百元。这话说给别人听,人家都不信!”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怎么办?山上问题,山下解决。

  2016年9月,尖扎县开始将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的农牧户251户946人,易地扶贫搬迁至地理位置优越的黄河岸边的德吉(藏语:意为幸福)村。

图为青海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现场。 张添福 摄
图为青海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现场。 张添福 摄

  2017年11月,下吾端智和村民们陆续搬迁入住,2018年,德吉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乡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获“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区称号。

  28日,在尖扎县召开的青海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上,青海省副省长杨逢春表示,尖扎县德吉村通过易地搬迁,依托黄河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让全村群众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图为德吉村一角。 陈奇峰 摄
图为德吉村一角。 陈奇峰 摄

  尖扎县委副书记、县长陆宁介绍,如今,该县初步形成了产业、旅游、生态相融合的发展格局,闯出了一条具有尖扎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乡村旅游接待点56个(四星级接待点20个),从业人员达835人。202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2亿元。

  杨逢春表示,本次现场会的另外几个观摩点,如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依托“杏花”资源,主打“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让民众通过乡村旅游增收致富;化隆县黄河绿洲生态园以拉面特色小镇产业文化、群科特色美食文化等为抓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乡村旅游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坚定不移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杨逢春介绍,“十三五”以来,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人员达到106万人,15.6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是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且示范带动效应正逐步显现、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规范化管理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培育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

  为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把脉,杨逢春说,目前,依旧存在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标准和管理水平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文化内涵欠缺;专业人才匮乏,政策支持缺位,发展合力不够等。

  杨逢春说,要把握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提质升级;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品牌价值;健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杨逢春说,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顺势而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