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浙江:高标准筑基“品字标”公共品牌 赋能企业发展

浙江:高标准筑基“品字标”公共品牌 赋能企业发展

2020年10月23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浙江:高标准筑基“品字标”公共品牌赋能企业发展
    图为品字标展区。中新社记者胡亦心 摄

  中新网义乌10月23日电(记者 胡亦心)标准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10月22日,“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发布会在浙江义乌举办。发布会上,2020年度“品字标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研制情况发布。

  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计发布“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1748项,对标培育“品字标”企业1404家,认定“品字标”产品1505个。公开征集浙江省重点产业标准框架指南建议13项,以全产业链视角研制发布框架指南7项,并计划11月底之前发布不少于11项产业标准。

  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公共品牌

  发展品牌经济是推动浙江从“制造大省”走向“制造强省”的重要手段。

  2014年,浙江启动以“品字标”为标识的“浙江制造”公共品牌建设。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牵头实施,系统谋划了“标准引领、市场认证、公共品牌、国际认同”的工作模式,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动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合拳。

  据悉,浙江省先后有38家“品字标”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6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获评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典型做法被国务院参事室《2017年国是论坛》刊载;创新“标准+认证”的品牌认定模式作为《浙江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十二条经验之一,报国务院领导同意,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推广。

  今年3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累计制定浙江制造标准4000项,培育“品字标”品牌企业2000家。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以先进标准体系筑基“品字标”公共品牌建设路径,构建“高标准+严认证”的品牌建设机制,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据悉,浙江省创新“A+B+C”标准体系(好企业+好产品+好服务),聚焦“四精”特性(精心设计、精良选材、精工制造、精久服务),设计“全生命周期”标准研制模式,引导企业将专利和先进工艺转化为标准。同时,浙江省积极组织海内外权威认证机构以国际化视野开展对标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品字标”品牌授权,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2019年“品字标”企业营业收入增幅6.3%,领跑浙江省(5.9%),优于全国(5.6%),为中国公共品牌建设事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品字标”赋能企业发展

  日前,《化妆品产业“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在“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浙江省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周江在会上介绍,该《指南》根据GB/T18670-2017《化妆品分类》、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国家标准体系,结合浙江省化妆品产业特点以及“品字标”团体标准培育要求编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包括5大类,16小类,115种产品。

  周江表示,《指南》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对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能进一步提升浙江化妆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浙江省化妆品产业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浙江珂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抑菌洗手花片、防串染洗衣片、沐浴花朵等个人及家庭的新型洗涤用品,拥有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参与了洗衣片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已在多产品申请“品字标”认证。

  浙江珂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鲜花表示,因为此前一些企业过度的追求低价,在质量方面会有所欠缺,导致消费者盲目相信国外的产品才是好的。“现在政府通过‘品字标’认证为企业‘背书’,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让消费者相信‘中国造’,对企业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副秘书长曹伟表示,消费者会有一些已经习惯了的品牌,所以对新企业或者新品牌来说,想要快速取得国内内需市场上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公共品牌相对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曹伟解释说,公共品牌本身基于政府的引导建设模式,以及社会共建的市场属性,能够让消费者快速理解并愿意深入去了解这个品牌背后的价值和含义。“‘品字标’其实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讲消费者听得懂的话,说他们想要听的品质语言,这样能更好的引导消费者主动去选择真正高质量的中国本土产品。”(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