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重庆万州消费扶贫:“山乡土货”成村民增收“香饽饽”

重庆万州消费扶贫:“山乡土货”成村民增收“香饽饽”

2020年10月17日 14:2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重庆万州消费扶贫:“山乡土货”成村民增收“香饽饽”
    图为消费扶贫赶场活动现场,“山乡土货”成抢手货。 潘娅莉 摄

  中新网重庆10月17日电 题:重庆万州消费扶贫:“山乡土货”成村民增收“香饽饽”

  作者 马佳欣 黄玉保 潘娅莉

  “这两年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过上了好日子,每年有上万块钱的纯收入,就连原本放在家里不好卖的红苕粉也变成了真金白银。”已经稳定脱贫的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海螺村村民晏玉文笑着说,他从家里带来的200公斤红苕粉全部被前来“赶场”的干部买走了,自己“白捡”了2000多元钱。

  两年前,晏玉文一家还是当地有名的建卡贫困户,一家人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龙沙镇通过打造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点开花”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让“山乡土货”成为村民增收“香饽饽”,而晏玉文一家只是该镇消费扶贫下的一个缩影。

  “吃货”直播带货助村民打开销路

  “进入直播间的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在龙沙镇老林村向大家介绍当地的蜂蜜、土鸡、土鸭、红苕粉等地道山村土特产……”连日来,在老林村村委会附近的山头上,驻村第一书记王定军都拿着手机站在路边,依托移动网络在线“吃货”直播,在他身后,漫山遍野绿油油的玫瑰香橙树成了最美的背景墙,面对手机镜头,王定军侃侃而谈,俨然一位直播老手。

  “直播带货真是方便,动动手指头和嘴巴就将东西卖出去了。”老林村脱贫户李英珍在家门口的园子里喂了几十只土鸡,以前,她总是将鸡蛋存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到场镇上去卖。

  “耗时耗力不说,还不一定卖得出去,一不小心放久了就会变质。”李英珍告诉记者,自从当地在网上办起了“老林村土特产专卖店”后,王定军和村干部轮番上阵直播带货。现在,不仅她的鸡和鸡蛋经常脱销,就连以前“远在深山人未识”的洋芋粉、红苕粉、蜂蜜等山货也成了“落地不沾灰”的抢手货。

  “仅疫情期间就帮助老百姓卖了2万多公斤玫瑰香橙,1千多公斤苕粉和鸡蛋,现在水果卖完了,我们就主攻其他农副产品,有啥卖啥。”王定军说,直播带货,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产物滞销问题,也提高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山乡“土货”成村民增收“香饽饽”

  “我每年养200多只鸡,大多是政府的干部买走了,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很多。”家住龙沙镇青龙村的谭永明感慨地说,三年前,他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自从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发展养殖业,不仅摘掉了“贫困帽”,日子也是越过越幸福。

  其实,在龙沙镇,受益于消费扶贫的不仅仅是谭永明。彭家村建卡贫困户彭善昌2019年喂了5头肥猪、10多只鸡,年底时,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带着单位上的同事和朋友,一次性花4万多元钱全部买走了。

  “不出家门就将家禽卖出去了,不仅省了劳力和运费,而且比市场价高出了4000多块钱,现在的干部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老百姓。”彭善昌由衷地说。

  万州区民建会员单位到龙沙镇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贫困户购买了6万余元的农产品;彭家村驻村工作队77名队员通过自己购买、向亲朋好友推介等方式,每年消费扶贫金额超过10万元……龙沙镇组织委员向存琼介绍,仅在10月15日“消费扶贫赶场活动”当天,30多户贫困户就销售红苕粉、蜂蜜、鸡蛋、水果等农副产品13000多元。

  脱贫攻坚以来,龙沙镇打造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多点开花”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每年以消费扶贫的方式为农民增加收入超过90万元,让“山乡土货”真正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